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體現,是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贏得戰略主動的重要支撐,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金融業要堅持政治性人民性,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踐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全方位、多角度支持與融入產業現代化建設。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兩大核心任務
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內涵豐富:包括對現有產業的優化提升,例如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融合、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等;還包含推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例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物聯網、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等。概括而言,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包括同步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型產業培育兩大核心任務。(見圖)
目前,我國產業體系建設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工業行業生產能力,涵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全部產業類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發展還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原始創新少,“卡脖子”技術短板多,國際競爭力不強,新技術應用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任務艱巨,距離實現產業體系現代化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一方面,我國產業鏈層次較低,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產業鏈整體上處于中低端。根據中國工程院、中國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和有關單位編制的“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我國制造業排在全世界的第三梯隊中,與第一陣列的美國、第二陣列的德國和日本均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生產不足。產業附加值較低,制造業仍以中間品加工貿易為主導。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相對較慢,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2022年我國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24.0%、10.5%,遠低于服務業的44.7%。
另一方面,一些產業自主可控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產業體系雖然規模龐大、門類眾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斷點”和“堵點”。高端芯片、數控機床、工業母機等部件,智能制造、開發平臺等關鍵技術產業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對國外仍有較高的依賴(見表)。《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形勢展望(2020)》白皮書顯示,我國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和工業等產業上對外依存度在50%以上。同時,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加大對我國高端制造技術的封鎖,特別是美國針對我國先進產業的打壓不斷升級,實施對華技術出口嚴格管制和并購審查,并不斷擴大封鎖范圍,企圖對我國脫鉤斷鏈,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
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金融需求與問題
馬克思曾經深刻指出:“主要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金融支持現代化產業建設,必須堅持需求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從金融服務產業現代化建設的供需兩側找準工作的重點、難點。
?。ㄒ唬┊a業現代化建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更加多元?;诋斍拔覈a業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任務,金融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既要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原有產業煥發新活力;又要促進產業創新,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因此,我國需要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并重、多種金融模式有效融合、商業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合作,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支持體系,引導金融資源推動產業現代化建設。
一是需要更多直接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我國融資結構長期以間接融資為主,信貸資產在金融總資產中的比重超過70%。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助于健全金融市場功能、豐富金融服務和產品供給,提高金融體系適配性。產業創新特別是一些前沿產業創新,往往投入多、周期長、風險高,研發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傳統金融供給難以完全滿足產業創新的資金需求,而包含資本市場、投資銀行和各類創投基金的直接融資體系,既能提供與其風險偏好相匹配的資金,又能提供業內專家較高水平的經營管理輔導。
二是需要大量信貸資金。我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切換的關鍵時期,由地產+基建為主的傳統模式,轉向由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實體經濟驅動的高階模式,銀行信貸加速遷移至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產業升級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以液晶顯示器(LCD)產業為例,韓國、臺灣地區通過數十年的投資才取得了領先地位,我國企業京東方也是通過持續大量資金投入,不斷建設新一代生產線,才能后來居上。高端制造業、醫藥產業甚至現代農業等,已經逐漸走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發展之路,行業發展迫切需要大量資金驅動。另外,我國銀行業資產占金融業總資產的90%,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與銀行信貸風險偏好匹配度高,銀行業必須在產業升級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三是需要政策金融支持。一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例如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等,往往需要政策性銀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具有政府背景的產業投資基金的長期扶持。商業性金融機構在服務這類產業時,通常選擇與政策性金融合作,以達到抵補風險、提高收益,實現商業可持續的目的。在這方面,德國政策性銀行的實踐具有借鑒意義:一方面,通過對商業銀行的轉貸模式,撬動資金流向政府支持的項目;另一方面,通過設立引導類投資基金、高科技創業基金、歐洲復興計劃創新項目等對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行股權支持,為初創期企業研究提供資金支持和長期融資,有效彌補了“市場失靈”問題。
四是需要全周期的綜合金融支持。從市場主體看,在初創、成長、成熟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創新企業,融資需求特點差異較大。規模較大的科技領軍企業,創新基礎雄厚,市場相對成熟,適合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相結合的綜合化金融服務;而占據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的“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通常規模較小,產品創新不確定性較大,更需要風險投資、投貸聯動支持。此外,合規發展金融控股公司有助于為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與專業化的金融機構不同,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滿足其融資需求,增進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長期聯系;金融控股公司更具信息優勢,通過多方式、多渠道為企業提供服務,可以較為全面地把握客戶的財務、信譽等狀況,減少信息不對稱性。
(二)金融供給應盡快適應產業現代化建設需求。目前,我國金融業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諸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從金融資源供給和配置情況看,我國現有金融服務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個性化、差異化金融服務的產品、規模、渠道與方法上,還不能完全契合現代化產業體系融資需求。
一是直接融資占比偏低。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對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產業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充分發揮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的獨特作用,可以加快創新資本形成,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的緊密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我國一些企業屬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數字經濟產業,呈現輕資產、高成長、不確定性強的特點,經營現金流波動大甚至處于虧損狀態,適合這類企業的產業基金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明顯不足。
二是科創類配套金融產品創新不夠。我國一些科創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處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節點,企業創新多、潛力大、專業性強,具有專利優勢、人才優勢、科技優勢,但往往體量小、投入高、處于發展的初創期,且無相應有效的固定資產作抵押,通過銀行信貸等傳統模式融資時面臨難題,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靈活性、創新性不足。傳統金融體系“重抵押”與科創企業“輕資產”之間存在矛盾。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僅為1626.5億元,相對于科創企業融資需求而言明顯偏低。
三是中長期資金支持力度不足。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制造業領域的企業,投研周期長,資金投入大,對中長期資金需求量大。金融支持這類企業進行長期投資和研發的中長期融資產品相對較少,而商業銀行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又難以匹配企業的較長生產周期和回款周期。以制造業為例,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制造業貸款比重出現大幅下降,從2010年的17%下行至2022年6月末的9.4%。因此,《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明確要求“大幅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
四是金融轉型發展偏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升級,然而與之配套的轉型金融發展滯后。智能化方面,針對制造業設備智能化更新、產業數字化改造升級的商業性資金供給不足;綠色化方面,受碳識別、碳計量尚未制定統一標準等因素影響,碳市場活躍度不高,換手率僅有2%。金融業在提供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碳資產管理服務等方面還難以滿足不同垂直領域企業低碳轉型的融資需求。
金融結構與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國際經驗
基于歷史沿革、制度體系和資源稟賦,世界各國往往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金融結構。例如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側重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英美法系國家偏重以金融市場為主的直接融資體系。從國際經驗看,兩種金融體系下金融與產業之間的互動,呈現出不同的側重點,即:間接融資推動產業升級效果更好,直接融資培育新興產業力度更大。
?。ㄒ唬╅g接融資推動產業升級。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金融需求呈現以下特點:一方面,技術路線、市場前景、實施路徑清晰明確,投融資風險更小;另一方面,企業往往已有一定的自有資金,但還不夠充足,仍需放大資金杠桿尋求支持;此外,在以往經營過程中,企業也積累了一定的抵押物。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間接融資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在德國,產業現代化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產業的升級。例如,雖然光學、汽車、化工都屬于傳統產業,但是通過不斷的產業升級,德國取得了多項世界第一:光學工業世界第一,擁有卡爾蔡司、萊卡相機等冠軍企業;汽車制造世界第一,擁有寶馬、奔馳、奧迪、保時捷、大眾等眾多企業;世界化工產品第一大出口國,擁有巴斯夫等化工巨頭。
德國采取間接金融為主導的融資模式,資本市場并不發達。截至2021年末,該國銀行業總資產占金融業總資產的比重約為60%。德國高度重視銀行對科技創新、中小企業和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逐步形成了以政策性銀行為引領、商業銀行發揮主力軍作用、擔保銀行提供風險保障的金融支持體系,確保了產業融資的較高可得性。
?。ǘ┲苯尤谫Y培育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往往對應高技術性、高創新性行業,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這些新興產業企業一般在初創期或成長期,均處于銀行信貸評估資質較差狀態,甚至一些早期企業還不能產生正向現金流,其金融需求的特點:一是技術研發和行業擴展都需要大量長周期穩定資金的支持;二是企業經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融資風險較高、收益也相對較高;三是缺少抵押品或者難以對知識產權等抵押品價值進行評估,債權融資較難介入。因此,對于此類型企業資金需求,股權融資匹配性更高。
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產業現代化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崛起,信息技術產業從無到有,逐漸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產業。從20世紀40至70年代大型計算機的研究應用,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再到新世紀以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甚至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開發應用,美國始終占據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地位。產業培育過程中,先后形成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英特爾、微軟、蘋果等一批世界知名公司。
美國金融市場發達、直接融資占比高,大量的股權投資基金為新興產業、科創企業提供了優良的金融環境。例如在美國科技領域直接融資中,風險投資/創業投資(VentureCapital)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了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的崛起。在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科技企業在發展、起步之時,都有來自風險投資基金的資金支持。美國全國風險投資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風險投資總規模6830億美元(約4.56萬億人民幣),其中美國占據近一半,達3422億美元(約2.28萬億人民幣)。
金融服務產業現代化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金融業需要密切結合我國產業發展需求,堅持自立自信,深化對中國特色金融服務產業現代化建設的探索??紤]到我國面臨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雙重任務,金融業不能走德美單一化的產業金融發展模式,而需要德美模式兼收并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并重、銀行與金融市場并舉、銀行與金融市場“雙輪驅動”,以多元化金融服務推動我國產業現代化體系建設。
?。ㄒ唬┪覈嘣鹑诜债a業發展的效果良好。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無論是依靠銀行還是依靠金融市場都可以服務好產業現代化,關鍵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探索出一套適合自身需要的發展模式。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銀行占據金融系統主導地位,肩負著為產業升級融資的重任;另外,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新經濟的成長同樣也得到了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等非銀行業的全面支持。這體現了我國在深化改革方面實事求是多元化、多類型資金創新支持的探索。實踐證明,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種產業融資模式并行發展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我國具備開展多元化金融服務的基礎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都取得了較快發展。銀行方面,《銀行家》雜志2022年度世界銀行1000強榜單中,我國141家銀行入圍,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蟬聯前四名,銀行系統有充足的資源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金融市場方面,我國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A股上市數量、總市值全球第二。特別是2022年科創板全年籌資額超過主板,占比超過40%,名列籌資額首位。支持產業升級和培育新興產業的金融基礎條件比較齊全。
(三)多元化金融服務更加適合我國產業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求。為了實現科技自主自強、產業鏈安全,我國既需要像美國一樣的原創型創新,又需要如德日一般的改善型創新。因此,更加需要形成風險投資鼓勵原創型創新、商業銀行促進改進型創新的混合科創金融體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提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集中力量辦大事,政策銀行、商業銀行資金匯集能力強,可以為重大科創項目提供數量大、周期長的配套資金。另外,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型研發,更需要專業團隊的快速迭代開發,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更加適合專業化、長周期、風險偏好較高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
?。ㄋ模┒嘣鹑诜帐俏覈蛲ā翱萍?產業-金融”循環的重要探索方向。當前,國務院正在以設立試驗區的方式,推動深化科創金融體制改革,已經先后批準山東濟南、長三角五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興)設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試驗區方案的特點就是提出金融生態建設,強調綜合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強調商業銀行、創投基金等傳統機構的發展,鼓勵科技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私募股權基金、融資擔保等各類機構廣泛參與,鼓勵投貸聯動、投保聯動、投債聯動等綜合業務聯動與產品組合創新。
(五)多元化金融服務符合國際金融發展趨勢。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進程加速,當前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國家金融模式加速融合。為了引入外資,一些大陸法系國家紛紛發展金融市場:1995年開始,德國開始加強股東權力限制銀行影響力,推動本國金融體系對盎格魯-撒克遜金融體系的融合;198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財團成員企業更容易通過發行股票、債券來籌集外部資金,并不再嚴重依賴銀行貸款。另外,2008年金融危機中,歐美投資銀行損失慘重,暴露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英美等國開始更加重視和強化大型銀行的作用。隨著各國金融發展模式的趨同和融合,金融服務已經開始進入多元化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發揮中國特色金融優勢服務產業現代化建設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體現,金融服務產業現代化建設要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回歸實體經濟本源,堅持國之大者,瞄準傳統產業升級和新型產業培育兩大核心任務,為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支持。
(一)制度建設“來領航”。要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通過供給側管理推動金融服務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堅持自立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深入挖掘多元化融資體系優勢,走好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支持產業現代化建設之路。
間接融資方面,針對銀行業服務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開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更好地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探索與產業現代化建設相匹配的信貸投放新模式,構建與產業現代化建設相匹配的業務周期、投研風控、容錯機制、考核激勵等運行機制,激發金融機構經營活力和創造性。充分利用再貸款、再貼現、定向降準和考核激勵等政策工具,持續引導銀行業增加產業現代化建設相關資金投放。
直接融資方面,不斷深化以全面注冊制為主線的資本市場改革,更大力度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持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及退市等基礎制度安排,堅持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的差異化發展思路,持續提升資本市場深度、廣度與彈性,引導資本市場資源服務現代化產業建設。
?。ǘ┱呓鹑凇把a短板”。要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銀行、國家和地方融資擔保機構、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優勢,提高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持。政策性銀行具有貸款規模大、期限長、利率低等特點,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等重點產業發展方面更加匹配。同時,政策性銀行與商業性銀行和非銀機構也存在諸多互補,可以積極開展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合作,共同發掘項目、聯合投資、分散風險。充分發揮國家融資擔?;鸷偷胤饺谫Y擔保機構行業引導作用,通過提供增信服務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降低為科創企業提供債券融資及銀行授信的風險。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背靠當地財政和國資平臺,可以加強與市場化、專業化的投資機構對接,共同發起設立“硬科技”產業鏈系列基金,發揮地方政府產業政策的作用。
?。ㄈ┥虡I金融“聚合力”。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求,商業性金融機構應密切結合經營所長,主動擔當作為。
銀行業要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一是繼續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用好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擴大工業和技術改造投資。二是優化科創金融服務,制定差異化信貸政策,精細化科創企業的信貸評審,探索投貸聯動等金融服務創新,緩解科創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加強對現代化基礎設施和流通體系建設的信貸投放,圍繞在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方面的專項債投向,積極提供配套融資,促進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非銀金融機構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一是證券公司更好發揮資本市場融資中介功能,以全面注冊制改革落地為契機,更好地助力科技、產業與金融高水平循環。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科技創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對科創企業的定價估值、投資機會識別的準確性,努力成為科創企業的“重要投資者”和“價值發現者”。二是保險公司充分發揮長期穩健資金供給的優勢,持續增加中長期保險資金投資,積極推動產業保險、供應鏈保險等產品服務創新,探索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等科技保險試點,完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物聯、集成電路等高新信息技術保險產品。三是創投基金等風險投資更好發揮“以投促創”作用。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投基金、風險投資,孵化培育更多“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助力其成為產業基礎再造與產業創新發展的生力軍。關注擁有支撐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的硬科技中早期企業,讓投早(期)、投小(型)、投科技、投創新蔚然成風,助力“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動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