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則
?。ㄒ唬┚幹票尘?/span>
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對指導重慶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規劃確定的2010年的部分發展目標已提前實現。經過直轄以來的建設,重慶已整體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為緊緊抓住本世紀前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適應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引導城市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據2004年3月建設部《關于同意修編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函》,特編制《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市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富民興渝、建設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ㄈ┮巹澠谙?/span>
近期:2007-2010年;遠期:2011-2020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
?。ㄋ模┮巹澐秶?/span>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范圍為重慶市行政轄區,面積8.24萬平方千米。
都市區規劃范圍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南岸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九個行政區,面積5473平方千米。
?。ㄎ澹┮巹潊^
都市區的規劃區范圍與都市區范圍一致。
都市區以外的各城市、鎮、鄉、村莊的規劃區范圍由有關人民政府在組織編制的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中,根據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
城市性質、發展目標
?。ㄒ唬┏鞘行再|
重慶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二)發展目標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等機遇,把重慶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ㄒ唬┏擎偦l展方針
堅持分類指導原則,著力建設都市區,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有條件的建制鎮,推進城鎮協調、可持續發展。
?。ǘ┤丝谂c城鎮化水平
規劃至2010年,全市總人口3000萬人,城鎮人口1615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3.8%;至2020年,總人口3100萬人,城鎮人口216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
?。ㄈ﹨^域協調發展
1、市內三大區域協調發展
構建“一圈兩翼”的區域空間結構,即以都市區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核心地帶為渝東北翼,以黔江為中心的烏江流域和武陵山區為渝東南翼。分別發揮三大區域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爭創特色,實現錯位發展:渝東南和渝東北兩翼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和加快剩余勞動力轉移;依托一小時經濟圈帶動渝東南和渝東北兩翼地區發展,逐步縮小市域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帶大農村的整體推進格局。
1)一小時經濟圈
一小時經濟圈包括都市區及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長壽、綦江、大足、潼南、榮昌、銅梁、璧山、南川、萬盛、雙橋等23個區縣,面積2.87萬平方千米。依托長江水系和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形成網絡型、開放式的區域空間結構和城鎮布局體系。
2)東北部地區
東北部地區包括萬州、開縣、墊江、豐都、忠縣、云陽、奉節、梁平、巫山、巫溪、城口等11個區縣,面積3.39萬平方千米。依托長江以及沿江鐵路、高速公路構成的東北線城鎮發展軸發展,形成以萬州為核心,以開縣、奉節為主要節點,其它城市和建制鎮為基礎的帶狀城鎮發展區。
3)東南部地區
東南部地區包括黔江、秀山、酉陽、石柱、彭水、武隆等6個區縣(自治縣),面積1.98萬平方千米。依托烏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懷鐵路等構成的東南線發展軸,形成以黔江為核心,以秀山為主要節點,其它城市和建制鎮為基礎的點軸狀城鎮發展區。
2、與周邊省的協調發展
建立健全區域協作機制,構建成渝經濟區,強化與南貴昆經濟區、漢中經濟區、武漢城鎮群等的區域合作,進一步發揮重慶在長江上游經濟帶中的區位優勢和增長極優勢,發揮中心城市的戰略支撐、對外交流和輻射帶動功能,推動西部地區的整體發展。
(四)城鎮體系結構
市域城鎮分為市域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次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鎮和一般鎮五個等級。
規劃至2020年,形成都市區1個特大城市,萬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長壽6個大城市,黔江、璧山等25個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個左右小城鎮的城鎮體系。
?。ㄎ澹┥鐣髁x新農村建設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切實改善新農村的物質條件;推動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確保建設的科學性和有序性,節約村莊建設用地,避免盲目建設。
規劃形成以各級城市為中心、鎮鄉為節點,各級中心村、基層村有機結合、結構完整、規模適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鎮體系。
加強新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區縣(自治縣)域城鎮體系規劃、鎮(鄉)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和適度集中布置各項設施,實現共建共享,保護與預留區域性基礎設施用地和走廊。
(六)資源保護與利用
1、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
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占用基本農田重點保護區。村莊和居民點建設應盡量少占農田,積極引導農村人口轉移,加強土地整理。區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選址,應盡量避讓基本農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嚴格控制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轉用總量。
經濟發展和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相統一,統籌安排各類用地。根據城鎮體系布局,合理確定城鄉土地利用規模,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機制,完善土地市場建設,加強城鄉規劃對建設用地總量的控制和土地開發與管制的引導。
2、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禁止向長江、嘉陵江和烏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庫傾倒固體廢棄物和排放處理未達標的廢水。合理調整全市生產力布局,在缺水地區和水源上游地區嚴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保護飲用水源,以城鎮供水和農村人畜飲水功能為主的水庫庫區和水源保護區,嚴禁大規模開發利用,嚴禁布局污染性產業項目。加強地下水和溫泉資源的保護。盡快對污染嚴重的次級河流進行綜合整治。
完善區域水資源輸配系統,保障區域供水系統安全。大型湖泊、水庫,應編制保護及開發利用規劃,堅持保護前提下的適度開發,設施建設不得破壞湖泊環境和污染水面。
3、風景名勝資源保護與利用
對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市域各級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嚴格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行管制。嚴格保護風景名勝區范圍不受侵占。
加強風景名勝區之間的聯系,合理組織旅游線路,形成整體優勢。嚴格控制旅游、休閑、觀光等設施的建設,防止各類污染破壞生態。
4、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對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0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13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嚴格按相關法律法規保護。
在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作用、歷史借鑒作用和科學研究作用
?。ㄆ撸┦杏蚓C合交通
1、規劃目標
以高速公路、鐵路、水運通道和空中航線為骨架,構建各種交通方式有機銜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國際國內通達、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重慶建設成為國家級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規劃至2020年,高速公路區縣(自治縣)覆蓋率達到100%,都市區至市域內各區縣(自治縣)“四小時通達”;鐵路線網區縣(自治縣)覆蓋率達到90%。
2、高速公路
規劃建成覆蓋所有區縣(自治縣)的“兩環十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基本骨架?!皟森h”分別為內環線和外環高速公路;“十射”分別為重慶-成都、重慶-遂寧、重慶-武勝、重慶-西安、重慶-武漢、重慶-長沙、重慶-貴陽、重慶-瀘州、重慶-大足-成都、重慶-開縣-安康高速公路;“聯線”主要為武勝-潼南-大足-榮昌、合川-銅梁-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長壽-涪陵-武隆、墊江-武隆、梁平-黔江、巫溪-建始高速公路。
3、鐵路
規劃建成輻射各個方向的“一樞紐十干線三專線四支線”鐵路基本網絡?!耙粯屑~”為重慶鐵路樞紐;“十干線”為成渝、遂渝、蘭渝、襄渝、渝懷、川黔、萬宜、渝瀘、達萬及遠景預留的安常鐵路線路;三專線為連接西南與華東地區滬漢渝蓉鐵路客運專線、成渝城際鐵路、渝萬城際鐵路?!八闹Ь€”為三萬、萬南、南涪、黔石鐵路。遠景預留合川-銅梁-永川鐵路線路。
4、港口
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干兩支”高等級航道為骨架,形成以主城、萬州、涪陵3個樞紐港區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節、武隆5個重點港區為依托,其它港區為基礎,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確、與其它運輸方式相互銜接、協調發展的內河水運體系,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5、機場
民航機場按“一大三小”布局。重點建設江北國際機場,將江北國際機場建設為國際商業門戶樞紐機場;積極發展萬州五橋機場、黔江舟白機場和渝東北支線機場。都市區城市總體規劃
?。ㄒ唬┮巹澆呗?/span>
1、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
2、生態空間發展策略
3、“多中心組團式”發展策略
4、集中緊湊發展策略
5、新區拓展與舊城更新相結合策略
6、交通適應及引導發展策略
?。ǘ┏青l協調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
1、城鄉協調發展
構筑都市區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快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差異;加強郊區小城鎮建設,提升小城鎮對郊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服務功能,形成聚集效應,促進土地集約利用;保護郊區生態環境,改善人居環境質量。
城鎮空間布局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網絡狀城鎮空間結構。加強農村居民點的整合和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公共服務設施水平。
2、都市區空間層次
都市區在空間上分為主城區和郊區兩個部分。主城區為集中進行城市建設的區域,范圍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區位于中梁山、銅鑼山之間,是主城建設的主要區域和舊城所在地,范圍為1062平方千米。郊區范圍為2736平方千米。
3、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為內環線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銅鑼山以東。
4、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空間結構為“一城五片、多中心組團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東部五大片區組成。多中心包含一個城市中心和六個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設用地分為十六個組團和八個功能區。
5、郊區小城鎮
規劃中心鎮7個,一般鎮32個。
6、非城市建設用地
劃定非城市建設空間,制定非城市建設用地管理辦法,保護非城市建設用地。嚴格保護片區、組團及功能區之間的隔離帶,避免組團粘連發展。
?。ㄈ┏鞘幸幠?/span>
1、人口規模
2005年,都市區總人口6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56萬人。規劃至2010年,總人口73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60萬人;規劃至2020年,都市區總人口98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30萬人。
2005年,中心城區城鎮人口約460萬人;規劃至2010年,城市人口520萬人;規劃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萬人。
2、用地規模
2005年,都市區城鎮建設總用地為465平方千米,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83.57平方米。規劃至2010年城鎮建設總用地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88平方米;規劃至2020年城鎮建設總用地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93平方米。
2005年,中心城區城鎮建設總用地約為323平方千米,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70.3平方米。規劃至2010年,城市建設總用地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為77.1平方米;規劃至2020年,城市建設總用地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為81.89平方米。
?。ㄋ模┏鞘泄δ懿季?/span>
1、片區
以片區為格局有機組織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區具有相當的人口規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相互協調發展。每個片區包含若干組團和功能區。
中部片區為中梁山以東、銅鑼山以西,長江和嘉陵江環抱的區域。主要為現狀建成區。重點加強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質,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用地布局,大力發展以金融、商貿、現代物流以及都市區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以重鋼搬遷為契機,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擔楊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職能。
北部片區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銅鑼山之間的區域。以北部新區、江北城現代商務區為重點,以寸灘集裝箱港口、龍頭寺鐵路客運中心、航空樞紐等為標志,主要承接舊城區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務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術、汽車等為主導的產業,建設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塑造新重慶的城市風貌。提升蔡家、兩路組團中心對北部片區的服務功能,分擔觀音橋-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職能。
南部片區為銅鑼山以西,長江以南和以東的區域。是以會展、商貿、都市旅游、科研教育為主導的發展區域。承接舊城區轉移的部分工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水平,保護好城市景觀和生態環境,體現山、水、綠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西部片區為縉云山與中梁山之間的區域。是城市未來的重點拓展區域之一,是聯系重慶市域西部城鎮的重要地區。片區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務業、休閑旅游等為主導,建設西永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與產業;片區南部為都市區工業拓展的重點區域之一,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承接舊城區轉移的部分工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東部片區為銅鑼山與明月山之間的區域。是城市未來的重點拓展區域之一,是聯系重慶市域東部城鎮的重要地區,都市區工業拓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建設茶園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與產業,重點提升城市功能。
2、城市中心和副中心
城市中心是具有區域輻射力和一定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商務辦公區、商業區和公共活動中心。集聚商業、辦公、金融貿易、文化娛樂、旅游服務等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強化解放碑地區商貿功能,突出江北城地區商務功能,完善彈子石濱江地區的配套服務功能。
六個城市副中心分別為沙坪壩、南坪、楊家坪、觀音橋-新牌坊、西永、茶園城市副中心,承擔部分市級公共服務功能。現狀四個城市副中心加強區域性的商務辦公功能,完善商貿服務和文化娛樂功能;積極培育西永、茶園兩個新的城市副中心。
3、組團和功能區
每個組團功能相對完善,組團內工作、生活用地基本平衡,緊湊發展。包括渝中組團、大楊石組團、沙坪壩組團、大渡口組團、觀音橋-人和組團、兩路組團、蔡家組團、大竹林-禮嘉組團、唐家沱組團、南坪組團、李家沱-漁洞組團、西永組團、北碚組團、西彭組團、茶園-鹿角組團、魚嘴組團。
功能區是組團外以現有小城鎮為主體的獨立城市建設區域,規劃以都市旅游服務或教育科研功能為主,包括歌樂山-中梁功能區、黃桷埡-南山功能區、南泉功能區、走馬功能區、五寶功能區、一品功能區、南彭功能區、惠民功能區。嚴格界定功能區邊界,控制功能區發展規模,不得侵蝕周邊隔離綠帶,避免功能區與組團或功能區之間建設用地的粘連。產業發展與布局
構筑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依托,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知識密集、技術密集、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形成符合城市功能要求、體現資源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
以城市的需求為導向,面向城市服務,充分利用城市資本、人才和技術,大力發展現代化水平較高的花卉苗木、蔬菜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閑觀光體驗農業,促使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型。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以都市型工業為補充,優化改造傳統工業,限制、轉移高消耗、重污染工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調整優化工業布局,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推動工業戰略性升級,促進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優化和提升服務業,加快服務業向第一、二產業的滲透,重點培育和發展為現代制造業基地服務的商貿、物流、金融、信息咨詢、會展等服務業,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大力完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個人消費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
都市區內環線以內地區重點布局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產業;內環線與繞城高速公路之間重點布局現代制造業、現代物流業、休閑旅游業;繞城高速公路以外的地區重點布局都市農業、生態旅游業等產業。
(八)城市交通規劃
1、發展目標
全面落實公交優先,加強各種交通方式的銜接,整合交通資源,以軌道、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地面快速公交為主體,交通換乘樞紐為依托,推行綠色交通、智能化交通,建成具有山城江城特色、與城市布局相協調、內外通達、安全便捷、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
1、鐵路
重慶鐵路樞紐范圍為北起襄渝線的磨心坡站,南到川黔線的小嵐埡站,西達成渝線的銅罐驛站和遂渝線北碚北站,東至渝懷線的魚嘴站。形成“三個主客運站、一主一輔解編系統”的樞紐系統。
規劃滬漢渝蓉鐵路客運專線(渝利線)及重慶北站貨車外繞線、成渝城際鐵路、渝萬城際鐵路、渝瀘鐵路,對襄渝鐵路、川黔鐵路、渝懷鐵路、遂渝鐵路進行擴能。規劃預留重慶樞紐相關聯絡線,提高樞紐能力,實現客貨分流。
2、公路
都市區高速公路網基本骨架為“兩環十射”。其中“兩環”為內環線和外環高速公路,“十射”分別為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輔助通道、渝遂高速公路、渝武高速公路、渝鄰高速公路、渝宜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渝瀘高速公路和江南通道。
加快鄉鎮及農村道路建設。加強高速公路與都市區城市交通轉運設施的建設。
3、港口
主城港區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對外的主要口岸、長江上游物流中心的主要支撐,是以旅游客運和集裝箱、汽車滾裝、大宗散貨等為主的樞紐港區。
規劃朝天門作業區為水路旅游客運中心,新建廣陽壩等旅游客運碼頭;規劃佛耳巖等貨運骨干作業區以及其它中小型貨運作業區及碼頭;完善伏牛溪、朝陽河等危險品碼頭設施。
4、機場
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用地遠景按四條跑道進行控制。規劃期內建設東航站區及相應的跑道系統。加強江北國際機場的用地控制和空域管理,積極推進與空港配套的集疏運交通設施建設,打造集民航、鐵路、軌道、公交、長途客運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空港綜合交通換乘樞紐。
5、城市道路
以快速路網為骨架,主次干路為基礎,建立功能明確、級配合理、相對完善的片區城市道路網絡,合理布局越江橋梁和穿山隧道,在片區道路網絡基礎上構建都市區“片區網格自由式”的道路網系統。都市區快速道路總長約647千米,規劃主次干路總長約2948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