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業
科學
2012年共有9大項目列入市以上科技發展計劃,截至年底已到位無償資金1609.5萬元,項目等次和資金總量均創歷史新高。
2012年,博興縣榮獲全省知識產權管理系統先進單位稱號,2個項目分獲市專利一、二等獎。2012年申請專利545件,其中發明專利121件,占專利申請量的22.2%,同比增長36.0%。專利授權398件,2家企業分獲省技術市場金橋獎先進集體和省優秀項目一等獎,5個項目獲市科技進步獎。
教育
2012年底,博興縣各類學校共計144所,在校學生總數85345人,教職工人數6791人,其中專任教師5358人,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人數的比例為78.9%。教育設施和辦學條件逐年改善,到2012年底,博興縣學校占地面積282.03萬平方米,其中:學校建筑面積77.90萬平方米,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31.07萬平方米,體育場館面積93.40萬平方米。學校計算機擁有量達到10748臺,圖書藏量達到230.13萬冊。
2013年,幼兒園改擴建完成率全市第一,省教育工作示范縣通過初驗。
文化事業
2012年投入資金567萬元,為博興縣12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64個村(社區)文化大院更新設施器材,文化大院總量增至358個;為249個村農家書屋配備e農影庫219個,書籍60萬冊,農家書屋總量增至252個,服務終端總數增至306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率100%,居全市各縣區之首,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與服務示范縣”稱號。
2013年舉辦小戲節、六運會,丈八佛石造像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醫療衛生
2012年博興縣擁有衛生機構34處,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處,診所、衛生所、醫務室9處。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574張,衛生技術人員3393人,其中,執業醫師910人,執業助理醫師293人,注冊護士694人。
居民生活
2012年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6783元,比2011年增長2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00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246元,增長14.1%。其中,工資性收入人均6837元,增長30.0%;家庭經營性純收入人均2997元,降低9.5%。
2013年,博興縣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堅持民生優先,累計民生支出20.6億元,占預算支出的71.6%。各項計生指標控制在責任范圍以內。
社會保障
基層醫療機構債務化解全面完成,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被國家衛計委確認為省唯一工作聯系縣,群眾就醫負擔降低13%以上。穩步提高優撫及弱勢群體保障標準,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建成公租房360套,改造農村危房320戶,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數提前兩年達到省定標準。
交通
2012年全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797.90公里(含國、省道及縣、鄉鎮、村級公路),人均擁有公路量36.92公里/萬人。國、省道橋梁3014.1米/35座,公鐵交叉道口3處。
2012年實現客運量560萬人,比2011年增長10.5%,客運周轉量7680萬人公里,增長7.7%;貨運量1560萬噸,增長30.8%,貨運周轉量342000萬噸公里,增長25.3%。
基礎設施
2013年,博興縣強化城鎮拉動、城鄉聯動,一體化進程加快。城市配套更加完善。編制各類規劃32項,濱南客運中心正式運營,開通C905城際公交,改造雨污管網12公里、城市人行道9.4公里、鐵路平交道口6處。“三河兩水一湖”生態文化區土方工程、支脈河治理及“兩橋”主體完工,新建改建5條道路,完成6處節點及8條道路綠化。鎮域建設整體推進。突出公共設施市場化運作,8家企業參與“122”工程,16個項目完成投資16.2億元,9個增減掛鉤項目預計產生節余指標1320畝。編制鎮控規6個,呂藝、喬莊成為省苗木花卉百強鎮,曹王成為省良種繁育示范鎮,陳戶入選第二批全省百鎮建設示范鎮。村居建設全面提升。投資1.8億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成93個村155公里“三通”工程,綠化率達到42%,亮化率、城鄉環衛一體化覆蓋率均達到100%,新創市級生態文明村45個,灣頭村成為省十大非遺保護工作特色村,柳橋村試點創建全國美麗鄉村,博興被命名為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先進縣區。
生態環境
按照全域花園化思路,持續優化人居環境,國家級生態鎮達到5個,省級生態縣上報復核,麻大湖通過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單位資格審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百日行動,拒批項目16個,整改企業17家,取締“土小”企業101家,重點點源達標率98.8%,主要河流斷面全部達標。加強節能減排,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6萬平方米,新增清潔生產企業5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2家,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萬元GDP能耗下降3.4%。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以空前的力度整治違法違規占地,拆除治理項目196個2486畝,全面遏制了違法違規用地勢頭,依法依規、節約集約用地意識顯著增強。深入實施林水會戰,完成合格造林4.4萬畝,發展林下經濟3100畝,建成萬畝生態林場2個,新增蓄水能力788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