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Sydney,臺灣及海外華人聚居區譯為“雪梨”),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及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澳大利亞經濟、金融、航運和旅游中心,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悉尼位于澳大利亞東南沿海,是歐洲在澳大利亞建立的首個殖民聚落地,1788年由英國第一艦隊船長阿瑟·菲利普于雪梨灣建立,最早收納被流放的罪犯,后來隨著澳洲淘金熱期間大量移民涌入,悉尼漸成南半球最重要的都市。悉尼市環繞杰克遜港(包括雪梨港)而建,20世紀以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海港城市。
悉尼在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13年,悉尼的區域生產總值達到3374.5億美元,高于丹麥,香港,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及地區。高度發達的金融業,制造業和旅游業是悉尼市場經濟的主體。其中,世界頂級跨國企業、國內外金融機構的總部均扎根悉尼。同時,悉尼也是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以及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制片廠的所在地。
悉尼是多項重要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城市,曾舉辦過包括1938年英聯邦運動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及2003年世界杯橄欖球賽等。作為國際著名的旅游勝地,悉尼以情人港、海灘、歌劇院和港灣大橋等標志性建筑而聞名遐邇。
城市規劃
被悉尼市區覆蓋的大片地區,以往曾劃分為超過300個域區(郵政用途),現由約38個獨立的地方政府區域管轄(新南威爾士州州政府及其機構的也有大量的職能)。如今的悉尼市面積不大,占地僅含括悉尼中央商業區及鄰近的內城城區。另外,悉尼有許多用于市區的區域非正式的劃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悉尼有不少城區是不包括在下列的非正式區劃的:東部城區、山區、內西區、下北岸、北部海灘、北岸、南悉尼、東南悉尼、西南悉尼及西悉尼。
悉尼的中央商務區(CBD)從首個歐洲殖民地──悉尼灣向南面延伸約2公里(1.25英里)。摩天大樓林立,歷史性的砂巖建筑,如悉尼市政廳和維多利亞女皇大廈,設有公園如溫拿公園(Wynyard Park)和海德公園(Hyde Park)點綴。中央商業區東面接壤一連串的公園用地──海德公園、Domain公園、皇家植物公園及悉尼港的農場灣。中央商業區西臨旅游勝地達令港,南至中央火車站。喬治街是悉尼中央商業區的南北大街。在中央商業區南部,街道稍呈格狀走向,井然有序;相反,在較古舊的中央商業區北部,街道則較雜亂,這反映出悉尼早期的犍子小道的特殊發展。悉尼的街道多比澳大利亞其他城市的狹窄,也反映出其澳大利亞第一古城的特色。
雖然悉尼中央商業區早期是悉尼的商業與文化支柱,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其他商業/文化區不斷發展。因此,二戰結束后,中央商業區的白領職位比例從60%以上下跌至2004年的30%以下。悉尼的5個最重要的外環商業區,包括南面的好士圍(Hurstville)、中西面的帕拉瑪塔(Parramatta),西部的布萊克鎮(Blacktown)、西南面的利物浦(Liverpool)、北面的車士活(Chatswood)及位于悉尼港北面的北悉尼(North Sydney)。
地理位置
悉尼地處南半球,南緯33°55',東經150°53',位于澳大利亞的東南岸,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首府,也是該國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會區人口超過420萬(2006年)。悉尼的中心有三分一是位于上游小灣的南岸。悉尼位于東面的太平洋與西面的藍山之間的沿岸盆地。悉尼擁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海港──杰克森港(Port Jackson),以及超過70個海港和海灘,包括著名的邦迪海灘(Bondi Beach)。悉尼的市區占地1,687平方公里(651平方英里),面積跟大倫敦相若。悉尼都會區(悉尼統計局)占地12,145平方公里(4,689平方英里),其有效范圍是國家公園和其他未開發的土地。悉尼占據了2個地理區域──坎伯蘭峽谷(Cumberland Plain)和康士比高原(Hornsby Plateau)。坎伯蘭峽谷是一個比較平坦,有些起伏的地域,橫臥于杰克遜港以西和以南。康士比高原是海港以北的高原,海拔200米(656英尺),被草木叢生的溪谷切割開。悉尼最舊的區域位于平坦的地區。康士比高原,稱為北岸。及至1932年悉尼港灣大橋啟用,才將高原和城市連接起來。
氣候特征
悉尼屬于副熱帶濕潤氣候,全年降雨。悉尼的天氣是由鄰近的海洋所調節,因此內陸的西部城區大陸性稍強。最暖的月份是1月,沿海地區的氣溫是18.6–25.8℃,年中平均有14.6日是30℃以上。錄得的最高溫度是45.3℃,1939年1月14日在為期4日的全國性的熱浪結束后錄得。夏天略微涼快,沿海地區的氣溫很少降至5℃以下。最冷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極端值是8.0–16.2℃。陸地的最低最小值是2.1℃。夏天和冬天的雨量相當平均,由于東風調節,上半年的雨量稍微高一點。平均全年雨量是1217.0毫米,適中且變化不大,年中平均有138.0日降雨。1830年曾在悉尼市地區發生過一次降雪。
雖然悉尼不會遇上氣旋或大地震,但圣嬰現象或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正影響悉尼的天氣狀況:一方面有干旱和林區大火,另一方面是風暴和泛濫,與濤動相對的兩方面結合。悉尼有許多毗鄰森林的地區曾發生林區大火,尤其是1994年和2002年──林區大火傾向于春夏兩季發生。悉尼容易遭受罕見的雹暴和暴風的侵襲。
人口民族
悉尼都會區人口467萬人(2011-2012官方統計)。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80人。內悉尼是澳大利亞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4,023人。悉尼唐人街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悉尼市民最普遍把自己的血統形容為澳大利亞人、英國人及愛爾蘭人。人口普查亦顯示,1%的悉尼人口擁有澳大利亞原住民血統,31.2%的生于海外。三大移民來源地為英國、大中華地區及新西蘭。另外,不少移民來自越南、黎巴嫩、意大利、印度及菲律賓。大多數悉尼人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不少會說第二語言,最普遍的是中文(粵語和普通話)、阿拉伯語(包括黎巴嫩語)及希臘語。 一些族群與最初聚居的域區結合起來:意大利人與萊卡特(Leichhardt)結合,希臘人與Rockdale結合,黎巴嫩人與Lakemba和奔馳鎮(Bankstown)結合,韓國人與墾思(Campsie)、Epping結合,猶太人與邦迪(Bondi)和玫瑰灣(Rose Bay)結合,印度人與Westmead和巴拉瑪打(Parramatta)結合,阿拉伯人與Arncliffe結合,華人與干草市場(Haymarket)(悉尼的唐人街在這里出現)和好市圍(Hurstville)結合,而越南人則與卡巴瑪塔(Cabramatta)結合。紅坊(Redfern)住有大量的澳大利亞原住民。
悉尼市民的年齡中位數是34歲,12%的人口是超過65歲。15.2%的悉尼市民的教育程度至少達至學士學位,比起全國的平均值19%為低。大約67%的悉尼市民形容自己為基督徒,最普遍的教派為天主教徒和英國國教徒。大約9%的人口并非信奉基督教,最普遍的是佛教。大約有12%沒有宗教信仰。
經濟狀況
悉尼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也是商業、貿易、金融、旅游和教育中心。悉尼在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澳的30%左右。服務業是悉尼經濟的主體,其中金融保險業占全澳行業產值的44%、房地產占41%、批發貿易占38%、餐飲娛樂占36%、制造業占35%、建筑業占34%、零售貿易占32%。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ASX)均在悉尼,澳53家銀行有40家銀行的總部設在悉尼,最大的百家公司中,有四分之三在悉尼設立了公司總部或分支機構。來澳大利亞訪問的國際商務人員幾乎都要造訪悉尼,同時大部分世界知名跨國企業也在悉尼設有分公司或辦事機構。
2003年9月,悉尼的失業率是5.3%。2005年12月,在澳大利亞眾多首府中,悉尼以485,000澳元錄得最高的樓價中位數。根據《經濟學人》全球訊息部的生活指數調查,悉尼是全球第6大最昂貴的城市。而瑞銀集團的調查則以收入凈值將悉尼列為全球第26位。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于2005年11月出版的報告,在西方世界中,澳大利亞擁有最多估價過高的樓宇,樓價比證明租值的高出52%。
悉尼經濟體系里最大型、擁有最大部分在職人士的行業包括財產及商業服務業、零售業、制造業、健康及社會服務業。自1980年代起,職位從制造業遷移至服務及資訊行業。
悉尼發展成澳大利亞最大的集團與金融中心,悉尼是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以及許多該國銀行與澳大利亞集團的全國總部。悉尼也是不少跨國集團的地區總部。二十世紀福斯在悉尼設有大型制片廠。悉尼期貨交易所是亞太地區最大的金融期貨與期權交易所之一,2005年有總值6,430萬澳元的合同交易。悉尼期交所是全球第12大期貨市場,以及第19大期貨與期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