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0.62億元,增長9.6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1.90%,占比較2016年初提高1.58個百分點。
科研水平不斷增強。全年鑒定科技成果5項,榮獲濱州市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
知識產權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共完成專利申請319件,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其中發明申請57件;共授權專利188件,其中授權發明15件,有效發明專利69件。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成效顯著。全年有7家單位被評為省級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5個產品獲得 “山東名牌產品”稱號。獲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企業89家,其中2016年新增 12 家;在用注冊特種設備1933臺件,其中2016年新增283臺件。
氣象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年報送重要天氣服務材料34次;周報50期;重點項目專題服務378次;重要活動、會議服務材料63次;預警信號短信40次26000余條。共組織火箭增雨、防雹作業6次,發射火箭彈15枚,炮彈200余發,有效的增加了降水,緩解了旱情。
教育
教育事業長足發展。截至2016年末,全縣擁有普通中學25所,專任教師2275人,班級513個,在校學生25135人,較上年減少5.11%。其中,普通初中在校生人數16781人,較上年減少4.54%;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8354人,較上年減少6.62%。全縣共有小學55所,較上年減少25.68% 。專任教師2418人,共有班級873個,較上年減少2.89%;在校學生36830人,較上年增加1.03%。全縣共有幼兒園91所,共有班級509個,在園幼兒達到15825人,幼兒園專任教師420人。
文化
2016年,全縣擁有文化館1處,鄉鎮文化站14處;文物保護單位55處,其中國家、省和市級分別為1處、10處和5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22個,其中國家、省和市級分別為2個、7個和30個。全縣擁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全縣有線電視用戶7.3萬余戶,電視覆蓋率為100%。
衛生
2016年,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15處,其中醫院8處,衛生院14處,婦幼保健院1處,專科疾病防治院1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處,其他衛生機構290處。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490人,其中,醫生1370人。全縣實有醫療床位2809張。
體育
2016年,全縣共成立各類協會及俱樂部20余家,培訓各類群眾體育社會指導員500余人,舉辦各類體育培訓班20余次,全縣社會體育指導員1000余人,建成全民健身站點(村居)1200余個。成立了足球俱樂部,目前有專職工作人員6名,兼職工作人員10名,其中有兩名國家D級教練員2名,國家二級裁判員3名,專業足球隊伍達60余人,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全縣足球聯賽及青少年足球培訓班,舉辦了惠民縣教師足球隊伍培訓班,獲批濱州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
城建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城市交通、城鎮化等專項規劃完成初審。建成月亮灣、御龍國際、江畔美郡等安置小區房屋1800套,770戶群眾喬遷新居。811套保障性住房快速建設,老危樓整治改造面積8.2萬平方米。魯北大街改造完成,故園北路升級、文安東路東延、閆北路南延北展工程啟動建設。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和胡集、姜樓污水處理廠順利開工,樂安熱力投入使用,供熱能力達到300萬平方米。武定府衙三期竣工,鼓樓街區獲批省級歷史街區。新城區政務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完成規劃設計,供電公司生產綜合樓主體完工,文昌花苑投入使用,“四縱五橫”道路景觀提升工程順利推進,孫武二路改線工程竣工通車。開發區麗景湖,樂安二路、四路,孫武六路配套工程完工,劉黃溝生態治理、土馬沙河城區段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列入全省區域戰略推進項目扶持計劃。高效經濟區德馨路、興胡路西延、北外環、東外環和創業大道北延工程完工,自來水凈水廠投入使用。李莊鎮、胡集鎮獲批國家級重點鎮,何坊街道、淄角鎮、魏集鎮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皂戶李鎮、清河鎮入選“好客山東最美村鎮”,魏集鎮被列入全省十大古鎮和省首批“宜居小鎮”。
公共事業
濟東高速公路、濱惠大道建成通車,德大鐵路建成通車,火車站站前廣場交通綜合體工程投入使用。新汽車站投入運營,城鄉公交一體化工作深入開展。深入實施農村公路網化工程,大濟路縣城至聯伍段實現改造提升,完成申崔路、桑王路、解陳路等縣鄉公路改造任務,五年新增公路758.9公里。實施了白龍灣及歸仁引黃灌區節水配套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高標準農田水利示范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土馬沙河綜合治理、骨干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建220kv兵圣站1處,胡集、閩蓋、李莊、紅廟110kv輸變電工程4處,國能生物發電工程1處,500kv惠民變電站獲得國家批復,電網網架結構不斷優化,電網可靠性和供電能力不斷提升。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7.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4%。
社會保障
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實現新突破。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7529人,征繳養老保險費29086萬元。企業離退休人數達到14370人,發放養老金31349萬元,全部做到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率為100%。
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780人,征繳養老保險費15914萬元,為離退休人員支付養老金23112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農民36.67萬人,發放養老金13348萬元。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萬人,比上年凈增3100人。全年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44億元,醫療保險基金支出1.42億元。
失業保險的作用明顯增強。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人數達到1177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達到28906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196.55萬元,支出1670.25萬元。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城鎮實現就業、再就業5988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80人,困難群體再就業達到486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6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7%。
新農合工作全面推開。參合群眾達到525915人,參合率91%,累計補償參合群眾醫藥費用27392萬元。
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水平大幅提升。全縣共有低保對象24805人。提高城鄉低保救助水平,城市低保標準由470元/月提高為500元/月,人均補助提高為326元∕月;農村低保標準由285元/月提高為315元/月,人均補助提高為200元∕月,城鄉低保標準比例達到1.6:1以內。不斷提高城鄉低保醫療救助標準,住院大病醫療救助報銷比例提高到70%。全面建立惠民縣臨時救助制度,開展“救急難”工作,設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600萬元,對因突發性災難致貧的特困家庭進行一次性救助。全縣建設安居房260套,共投入建設資金786萬元,較好地解決了受災困難群眾無房住的問題。全縣建立鎮(街道)救災物資儲備室7個、社區救災物資儲備間19個、鎮級及村級協議救災物資儲備點80個。全縣五保集中供養標準提高到5800元/年/人,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3800元/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