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偷自产拍精品视频,久久亚州精品A片无码播放葵司,熟女少妇内射日韩亚洲,男女裸交无遮挡啪啪激情试看

總站首頁| 最新招商引資| 最新招商項目| 找項目投資| 招拍信息| 招商排行榜| 發布會| 稿件發布 移動端
微信
您好! 請登錄 馬上注冊
網站服務熱線

網站服務熱線

地緯招商網 > 廣西站 > 廣西政府招商> 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
  • 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
關注度: 130172 
區域面積:12588平方千米
常住入口:297.55萬人
聯系部門:梧州市政府招商局
招商地址:梧州市政府招商局
聯系方式:4006003737
免費注冊
咨詢留言
  • 概況
  • 區位優勢
  • 城鎮建設
  • 地方特產
  • 招商資源
  • 招商政策
  • 招商電話
  梧州簡介

  梧州(粵語拼音:ng4 zau1)是粵語的發源地之一,廣府文化(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位于廣西東部,地處珠江流域中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大門,地處“三圈一帶”(珠三角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西江經濟帶)交匯節點,自古以來便被稱作“三江總匯”,是中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國西部地區十二省(區、市)中最靠近珠三角地區和粵港澳的城市,也是連接珠三角與北部灣的主要通道城市。
梧州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明憲宗在梧州創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總督府,轄廣西、廣東,梧州成為兩廣政治、軍事中心。梧州是有2100多年歷史的嶺南名城,有"百年商埠"之美譽。

  梧州市現轄萬秀區、龍圩區、長洲區、蒼梧縣、藤縣、蒙山縣,代管岑溪市,面積12585平方公里,人口340萬,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以上。

  梧州位于泛珠三角與泛北部灣經濟圈交匯點,是國家區域交通樞紐城市、西江經濟帶龍頭城市、粵桂特別合作試驗區、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地區、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享有“綠城水都”、“世界人工寶石之都  美譽,榮膺“中國最具開發潛力十佳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和“最具魅力節慶城市”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梧州地貌

  梧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大門。東鄰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云浮市郁南縣,東南與廣東省云浮市的羅定市接壤,南接玉林市容縣,西連貴港市平南縣,北通賀州市昭平縣、桂林市荔浦縣,東北與賀州市八步區接壤,西北與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毗鄰。地處北緯22°37′~24°18′,東經110°18′~111°40′之間。全境東西距115公里,南北長196公里,總面積125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97.17平方公里。

  梧州人口

  早在新石器時代,梧州就有人類聚居、生息、繁衍。經過夏、商、周,至春秋戰國,在梧州活動的原始部落稱“蒼梧人”﹙古籍稱“倉吾”,為越族分支﹚,是中國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后發展為壯、侗等民族。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中原漢族人南下從漓江、賀江進入梧州,與越人雜居。漢元始二年﹙2年﹚,梧州人口1.4萬人,至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開埠通商時,人口為4萬人。民國時期,人口年均增長率21‰。1949年近10萬人。2010年末,梧州市常住人口為326.30萬人。全市非農業人口63.9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9.57%。

  梧州經濟

  經過建國5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梧州工業農業獲得較好發展,主要經濟指標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總量分別在自治區排名第四;增幅排名分別在自治區的第四位和第三位。梧州培育并初步形成以輕工業、林業、食品、醫藥、機械船舶、六堡茶、工業園區等為主的一批優勢產業,具備與國內外企業開展產業合作的良好基礎。

  2016年梧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梧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由579億元邁上1000億元臺階,年均增長1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萬元增加到3.6萬元,總體進入中等收入階段;財政收入由56.1億元增加到123.7億元,年均增長1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1.8億元增加到364.9億元,年均增長13.7%。  累計引進外來投資項目1928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83.4億元,其中60%以上來自粵港澳地區。  “十二五”期間,財政民生支出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達到8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5%、13.2%。全市減少貧困人口24.6萬人,完成民生水利投資65億元,解決了89.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城鄉新增就業38.5萬人次。  ”十二五”期間,梧州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4∶59∶27調整為2015年的11∶58∶31,三產比重提高了4個百分點。
  前 言

  為了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更好地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土地利用的方針、政策以及《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以下簡稱“上輪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闡明我區土地利用面臨的形勢,明確規劃期內土地利用戰略和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標、任務和政策,引導全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規劃城鄉建設和各項建設的重要依據。

  《規劃》以2005年為基期年,2020年為規劃期末年。

  第一章 土地利用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基本區情

  廣西壯族自治區轄14個地級市,75個縣(市),土地總面積為23.76萬平方公里。2005年,全區總人口為4925萬人,城鎮化率為34%。

  一、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總體水平還較低

  20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GDP)為4076億元,位居全國第17位,人均GDP為8276元,位居全國第28位。近年來,我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區GDP達到5956億元,2001-2007年,年均增長17.36%,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2.24個百分點;人均GDP為11907元,年均增長25.02%,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5.05個百分點。但總體來說,我區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全區GDP僅占全國的2.4%,人均GDP僅相當于全國的63.05%,低于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

  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但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還不高

  2005年,我區工業增加值為1265億元。“十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為13.9%,期末工業化率達到1.39。近年來,我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090億元,工業化率為1.68。2001-2007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8.43%,比GDP增長速度高2.41個百分點。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人口迅速向城鎮集中,城鎮化率上升了13.1個百分點。但我區工業化率遠低于全國3.82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3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比全國低7.9個百分點,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農業比重超過20%的省份之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沒有明顯變化。

  三、區位優勢明顯,但交通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

  我區地處祖國南疆,南瀕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西鄰云南,北倚貴州,東北接湖南,東連廣東。具有沿邊、沿江、沿海的優勢,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聯接粵港澳與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近年來,通往國內尤其是周邊省份和東盟國家的綜合交通通道總體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我區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規模偏小,交通運輸網絡布局不盡完善。截止2005年底,全區鐵路運營里程2751公里,居全國第10位,但鐵路密度處于全國第20位,約為東部沿海省區平均密度的70%,相當部分地區仍未通鐵路;公路總里程6.20萬公里,居全國第16位,但公路密度處于全國第23位,低于相鄰的滇、黔、湘、粵等省份,約為東部沿海省區平均密度的70%。且通往周邊省份特別是廣東方向的部分公路未能同步建設,出省出境公路尚未形成大能力暢通通道。我區處于國家交通網絡末梢地位尚未根本改變。

  四、資源豐富,但未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截止2005年底,我區已發現礦種145種(含亞礦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7種,約占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種的45.75%。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保有資源儲量較大,其中,錳、銻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第1位,鋁土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2位。但鐵、煤、石油等國民經濟支柱型大宗礦產已查明儲量少,多為貧礦,且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鏈。水能可開發蘊藏量1800多萬千瓦,居全國第7位,是我國第二大水電基地。但水利基礎設施仍相當薄弱,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還不到20%。海岸線長1595公里,防城、欽州、北海3個沿海港口具有可興建年吞吐量達2億噸的資源,但目前三港吞吐量僅為7192萬噸,吞吐能力還不及毗鄰的湛江港。

  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廣西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5年末,全區土地總面積為2375.58萬公頃(35634萬畝)。其構成如下:

  一、農用地

  全區農用地面積為1789.14萬公頃(2683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5.31%。其中:耕地面積為424.71萬公頃(637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88%;園地面積為50.88萬公頃(763萬畝);林地面積為1161.47萬公頃(17422萬畝);牧草地面積為72.77萬公頃(1091萬畝);其他農用地面積為79.32萬公頃(1190萬畝)。

  二、建設用地

  全區建設用地面積為90.97萬公頃(136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83%。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為67.87萬公頃(1018萬畝);交通用地面積為8.22萬公頃(123萬畝);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14.88萬公頃(223萬畝)。

  三、未利用地

  全區未利用地面積為495.47萬公頃(743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0.86%。其中:裸巖石礫地面積為229.82萬公頃(3447萬畝);荒草地面積為216.67萬公頃(3250萬畝);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及其它未利用地面積為5.36萬公頃(80萬畝);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葦地、灘涂等其它土地面積為43.62萬公頃(654萬畝)。

  第三節 上輪規劃實施成效

  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土地的利用和管理。自上輪規劃批準實施以來,我區堅持從長遠和全局出發,加強了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保護了耕地,強化了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作用,統籌安排了各類各業各區域用地,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需求。

  一、嚴格執行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有效地保護了耕地

  2005年底,全區耕地面積穩定在424.71萬公頃(6371萬畝),基本農田面積為374.56萬公頃(5618萬畝),耕地得到有效保護。

  二、有力保障建設用地合理需求,提高了建設用地利用效益

  1997-2005年,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為11.85萬公頃(178萬畝),年均1.32萬公頃;2005年,全區單位建設用地GDP為44.81億元/萬公頃,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34.77億元/萬公頃。與1996年相比,分別提高了100%和400%。

  三、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程,確保了耕地占補平衡

  自1999年實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以來,全區建設占用耕地3.06萬公頃(46萬畝),補充耕地5.87萬公頃(88萬畝),連續6年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四、穩步推進國土綜合整治,改善了土地生態環境

  1997-2005年,全區實施退耕還林9.14萬公頃(137萬畝),林地面積增加了17.12萬公頃(25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8.94萬公頃(5234萬畝);裸土地面積減少了1427.24萬公頃(21409萬畝)。

  五、嚴格執行規劃管理制度,提高了土地規劃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

  建立和實施了建設用地預審、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規劃修改調整、規劃審查等制度,有效地促進了規劃的實施。土地市場建設逐步規范,政府和群眾依法依規用地意識不斷增強,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不斷提高。

  雖然上輪規劃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耕地減少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耕地后備資源不多,補充耕地壓力越來越大;建設用地布局不合理,重點不突出,制約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土地利用粗放,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不高;土地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有待加強;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第四節 土地利用形勢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北部灣規劃》)的全面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泛珠三角經濟合作等多區域合作框架的形成,我區面臨著多重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提升民族地區經濟水平、保障邊疆繁榮穩定、促進西部地區開放開發、完善沿海沿邊經濟布局等方面擔負著新的歷史重任,土地利用與管理將面臨一些新的挑戰與機遇。

  一、耕地仍趨于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005年底,人均耕地面積由1996年的1.44畝減為1.29畝。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以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等,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還將繼續減少,人地矛盾進一步凸顯。

  二、建設用地需求旺盛,用地保障壓力加大

  規劃期是我區工業化、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和機遇期,建設用地需求量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全區適宜建設的土地面積約為500萬公頃(7500萬畝),可開發建設的土地面積僅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0%左右,新增建設用地空間十分有限。在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下,各項建設用地的保障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三、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亟待提高

  截止2005年底,全區存量建設用地為1.01萬公頃(15萬畝),低效用地為2.46萬公頃(37萬畝)。單位建設用地GDP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0%,節約集約用地空間較大。

  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愿望迫切,統籌區域土地利用任務艱巨

  要將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新基地、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和中國沿海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南寧、北海、欽州和防城港四市均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設用地。憑祥和東興等邊境地區的穩定、發展和繁榮,以及國門形象的提升,需要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予以保障。柳州、桂林等區域中心城市和來賓、崇左等新設地級市,也需要安排適當的新增建設用地來保障和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用地需求全面持續增長和土地資源約束雙重壓力下,統籌區域土地利用難度大。

  五、土地生態問題逐步顯現,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難度加大

  我區屬多山地丘陵地區,山地丘陵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8.30%。全區水土流失面積281萬公頃(421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石漠化面積238萬公頃(357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0.10%,局部地區石漠化還在擴張。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和農業污染對土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日趨顯現。如何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統籌協調好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的關系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一是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有利于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提高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二是《北部灣規劃》的實施,有利于加速推進我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三是《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的批準實施,為進一步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飲食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據旅行家徐霞客所記載,廣西境內由于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谷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其中以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欽州豬腳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云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特色產品

  玉林牛巴、羅漢果、容縣沙田柚、荔枝、香蕉、廣西柑橙、沙糖桔、陽朔金桔,融安金桔、木菠蘿、菠蘿、博白桂圓、田東芒果、七香(香豬、香茶油、香米、香芒、香鴨、香蕉、檸檬鴨)、山楂、桂花糕、山葡萄、恭城月柿、黃皮果、灌陽紅棗、扁桃、獼猴桃、白果、八角、茴油、香菇、黑木耳、廣西名茶(如蒼梧六堡茶等)、甜茶、甘蔗和梅花牌白糖、玉林優質谷、薏米、東蘭墨米、環江香梗和靖西香糯、木薯、零粉、荔浦芋、桃榔粉、桂林馬蹄、富川臍橙、玉林大蒜、南丹羊角皺椒、橫縣大頭菜、西林烤姜、蜂蜜、信都紅瓜子、苗山冬筍、田林八渡筍、豆豉與黃皮醬、青刀豆罐頭、桂林豆腐乳、桂林三花酒、廣西名酒、廣西動物藥酒、蛤蚧、靈香草、金銀花、桂皮、五倍子、靈芝菌、黃精、安息香、白木香、砂仁、田七、茯苓、梧州桑寄生茶、梧州龜苓膏、紅豆與相思豆、正骨水、云香精、桂林桂花、桂油、廣西丁香、蓖麻、山蒼子、恭城篙竹、金茶花、肥牛樹、劍麻、苧麻、油桐、檸檬桉、香樟、棕櫚、木棉花、銀杉與蜆木、油茶、黃麻、松香、大蠔、大蝦、青蟹、石斑魚、北部灣的海珍品、海牛、全州禾花魚、平果沒六魚、巴馬油魚、梧州嘉魚、富川桂花魚、娃娃魚、合浦珍珠、西林三珍、廣馬、中堡黃牛和富川水牛、巴馬香豬、陸川豬、三黃雞、霞煙雞、廣西名猴、果子貍、穿山甲、大瑤山鱷蜥、壯錦、毛南族花竹帽、欽州坭興陶器、合浦沙煲、陸川鐵鍋、陸川烏石醬油與烏石小刀、龍州砧極和菜刀、桂林羽絨及其其制品、環江涼席、合浦北海的煙花爆竹。桂林的辣椒醬也十分有名,有的女性以送辣椒醬給心上人表達火辣的愛意。
  海洋資源

  廣西海洋資源豐富。較長的大陸海岸線,以及合適的海岸線的曲直比,使得廣西沿海地區有天然優良港群之稱。北部灣魚類、蝦類、頭足類、蟹類、貝類和其他海產動物、藻類等海洋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煤、泥炭、鋁、錫、鋅、汞、金、鈦鐵礦、石英砂、石膏、石灰石、花崗巖、陶土等海洋礦產資源亦達到20多種。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和合浦盆地三個含油沉積盆地蘊藏豐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他鹽化工資源,海洋能源資源,淡水資源也較為豐富。

  廣西沿海地區處于中國海域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的北部灣的北部,以粵桂交界處的英羅港為起點,沿鐵山港、北海港、大風江、欽州灣、防城港、企沙港、珍珠港,直至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沿岸,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沿海島嶼有697個,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1個,島嶼岸線總長600公里,島嶼總面積為84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儲量較大,是中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有色金屬礦產凸顯表現為,境內已經發現了錳、鋁、錫、鐵、砷、膨潤土、釩、鎢、銦、鉛、鋅、銻、銀等145種礦種,現已探明97種的礦藏儲量。部分礦藏儲量更是位于全國,甚至世界前列,所以廣西亦稱“有色金屬之鄉”。

  廣西礦產分布較集中:

  桂東的主要礦產為:銀、鉭、鈦;

  桂南的主要礦產為:錳、稀土、花崗石;

  桂西的主要礦產為:鋁土礦、金;

  桂北的主要礦產為:錫、鉛、鋅、銻、汞、銀、硫鐵礦、滑石;

  桂中的主要礦產為:石灰巖、白云巖、重晶石。

  其中,較為知名的是南丹錫礦、平果鋁土礦、寧明膨潤土礦。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多領域、跨學科、群體性突破新態勢,正在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深入滲透。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諸多新產業、新業態蘊含巨大發展潛力,呈現技術更迭快、業態多元化、產業融合化、組織網絡化、發展個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在形成。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破解制約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制度創新和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隨著全球創新創業進入高度密集活躍期,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資源全球流動的速度、范圍和規模達到空前水平,創新模式發生重大變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新模式快速形成。在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壯大的同時,技術創新供給不足、制度創新供給不夠等制約因素凸顯,特別是一些經濟領域管理規則已經不適應新的發展趨勢,迫切需要加快制度創新步伐,營造包容支持創業創新和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制度環境。

  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創新行政管理,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主動求變,促進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融合互動、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銜接、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協調互動。

  基本原則。

  ——突出改革引領。強化從供給側突破的意識,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活市場機制,放寬政策限制,主動改變不適宜的監管理念、管理模式和政策體系,加快人才、金融、技術等要素市場改革,維護公平競爭,打破新主體進入市場的制度瓶頸,擴大群眾就業和創造財富新空間。

  ——實施創新驅動。強化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意識。擺脫跟隨發展的路徑依賴,著力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保護和激發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主動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推廣創新成果、支持業態創新的體制機制,以更大的力度促進知識和智力資源盡快實現經濟價值,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新格局。

  ——優化服務理念。強化主動服務、效率優先的意識,更好發揮政府在新動能培育中的作用。大幅減少事前行政審批、健全事中事后監管,變管理為服務,進一步提升行政審批、法規調整、政策支持、標準規范、資源開放等方面政府服務的科學性、靈活性和針對性。創新服務機制,推進重心下移,及時主動解決阻礙新動能釋放的矛盾問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務。

  ——著力融合發展。強化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的意識,提升新動能對傳統動能的帶動作用。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加快利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創造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模式,促進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開放共治與防控風險并重的意識,推進以信用管理為基礎,以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底線的新型管理模式,為釋放新動能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

  目標任務。

  構建形成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規律、滿足新動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規和制度環境。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環境更加完備,全社會創業創新生態持續優化,人才、技術、知識、數據資源更加雄厚,有利于新供給與新需求銜接的市場機制基本形成,政府服務的響應速度和水平大幅提升,包容和支持創新發展的管理體系基本建立。

  通過一段時間努力,以分享經濟、信息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智能制造經濟為階段性重點的新興經濟業態逐步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制造業新模式、農業新業態、服務業新領域得到拓展深化,產品和服務價值鏈大幅提升,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新舊動能實現平穩接續、協同發力,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對外合作,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得到強化,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逐步形成。

  二、提高政府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主動適應新動能加速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臺,優化服務流程,拓展發展空間,提高服務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的快速響應能力和水平。

  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效能。

  優化對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的審批服務。適應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變化快、業態新、規模小等特點,及時將新業態、新產業納入統計調查、支持政策清單。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工商注冊便利化,擴大簡易注銷試點。簡化商標注冊手續,優化注冊流程,完善審查機制。優先對新業態實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在工商登記中推進“多證合一”,取消不必要的行業門檻限制,消除隱性壁壘,切實解決“準入不準營”問題。全面應用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研究推廣對不需要新增建設用地的技術改造升級項目實行承諾備案管理制度。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普及網上預約、審批、咨詢,全面實行并聯審批、陽光審批、限時辦結等制度,提高審批協同性,持續改進對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的服務,通過有效的簡政放權進一步釋放發展新動能。

  加快法規政策標準動態調整。

  推進法規制度適應性變革。強化“立改廢”協調,抓緊修改、廢止阻礙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規定。各主管部門要對制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規定進行清理,及時提出修改、廢止或暫時停止實施法律、行政法規的具體建議方案和理由,按程序報批后實施。涉及現行法律修改、廢止或暫時停止實施的,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修改、廢止或暫時停止實施;涉及行政法規修改、廢止或暫時停止實施的,由國務院決定修改、廢止或暫時停止實施,并及時向社會公布。根據新動能成熟程度,合理制定新的法規規定,確保相關監管職權法定、市場行為有法可依。

  建立相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發揮企業標準、團體標準的積極作用和認證認可對標準調整的推動作用,建立適應技術更迭和產業變革要求的標準動態調整和快速響應機制。及時向全社會公開相關標準制定和修訂情況。

  放寬新興經濟領域政策限制。優化多層次資本市場發行上市及掛牌條件。實現信用評價與稅收便利服務掛鉤,將優惠政策由備案管理和事前審批,逐漸向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提高中小企業優惠政策獲得感。健全適應新興經濟領域融合發展的生產核算等制度。在部分新興經濟領域探索實施特殊管理股制度。

  完善新業態就業社保政策。適應新業態的就業和用工特點,調整完善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等法規政策。完善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辦法和管理措施,制定完善相應的個人申報登記辦法、個人繳費辦法和資格審查辦法。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

  推進新興經濟領域的權責下移試點。依托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區域,按程序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授權,允許地方按法定程序暫停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支持地方在物流、教育、旅游等領域系統性風險小的方面,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出臺有利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地方性管理制度。構建網絡化、多渠道、互動式的新動能發展瓶頸問題收集反饋機制,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困難,因地制宜研究解決涉及的政策問題。強化改革試點評估評價,適時修訂產業管理和支持政策。推動地方在質量技術等基礎方面改革創新,支持打造新產業新業態區域品牌。

  提高創業創新服務效率。

  建立創業創新績效評價和容錯試錯機制。建立有利于提升創業創新效率的科研管理、資產管理和破產清算等制度體系。研究建立有利于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從事創業投資的容錯機制,出臺激勵國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措施辦法。

  提升面向創業創新主體的服務水平。為企業開辦和成長“點對點”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場地等全方位服務,密切跟蹤新生市場主體經營發展情況,促進新生市場主體增勢不減、活躍度上升。打破制約企業跨所有制、跨行業創新合作的限制,促進生產要素和生產流程共享,加快跨界融合、系統整合的創業創新生態圈建設。強化對重大科研設施和儀器、科研數據信息等開放共享的考核評價和政策激勵機制。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質檢技術機構面向社會開放,為各類科技園、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質量技術基礎服務。

  推進雙創相關改革試驗。建設好雙創示范基地,匯聚各方力量合作搭建全要素、全創新鏈資源集聚的雙創服務平臺,實現科技研發、專業知識、工匠技能合作共享,樹立區域、高校、企業雙創發展樣板,探索支持創業創新的有效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積極打造制造業雙創平臺。促進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進一步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侵權代價和違法成本,震懾違法侵權行為。研究完善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成果保護制度,探索在線創意、研發設計、眾創眾包等新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新途徑。

  三、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

  在新興經濟領域貫徹更加包容和鼓勵創新的治理理念,推動從處理具體事項的細則式管理轉變為事先設置安全閥及紅線的觸發式管理。加強協同配合、鼓勵多方參與,引導新產業新業態健康有序發展,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傳統領域管理創新、轉型升級。

  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

  完善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產業準入制度。對未納入負面清單管理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針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本著降低創業門檻的原則,不急于納入負面清單管理。進一步放開增值電信業務和基礎電信運營領域準入。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充分考慮分享經濟特殊性,按照包容發展的原則,審慎研究信息中介服務平臺企業的行業準入辦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根據教育培訓、健康醫療、交通出行等領域新業態的特征,調整優化準入標準,創新監管方式,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健全信用約束機制。

  按照強化信用約束和協同監管的要求,加快社會信用領域立法。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規范市場主體誠信檔案和信用信息采集、歸集、公示、評價、應用、服務體系,加大失信行為曝光力度,強化失信聯合懲戒,增強信用管理威懾力。

  探索動態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堅持建設發展與管理管控相結合,量身定做監管制度,逐步完善已形成規模、影響力較大的新產業新業態的監管制度體系。探索對跨界融合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的部門協同監管。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形成線上監管與線下管理協同配合、產品質量與應用安全協同監管的體制。

  針對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加強對現有法規規定的修訂和解釋工作。推動出臺電子商務法,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數據資源管理、新能源發電并網等新的法律法規規定。

  建立適應互聯網傳播和用戶創造內容趨勢的新媒體內容監管機制。建立適應互聯網條件下金融創新發展的金融監管機制。

  優化創新藥物和創新醫療器械審評審批程序,聘請更多有國際審評審批經驗的專家學者參與評估和決策,加強審評隊伍建設。加快制定新型診療技術臨床應用技術規范,建立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需要的新型管理機制。優化檢驗檢疫流程,按照風險管控理念,調整監管方式,對出入境生物醫藥類特殊物品簡化審批環節,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完善事中事后監管。

  推行動態審慎監管。包容處于發展初期的新業態發展。提高行業自律管理水平和能力,搭建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溝通協調橋梁,不斷促進規范發展。在敏感領域,根據行業和企業申請對處于研發階段、缺乏成熟標準或完全不適應現有監管體系的產品、服務開展并行研究和監測分析,同步研究科學有效的監管方法。

  完善風險管控體系。

  優化風險管理機制。完善產業風險預警和分析體系,強化風險處置決策機制,提高對新興經濟領域潛在風險敏感性和突發情況快速處置能力。加強技術成熟度和技術風險評估。強化市場主體責任,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

  提高信息化治理水平。加強在線、移動、大數據監管能力和隊伍建設,增強網上技術偵查、新產品檢驗檢測、金融領域新風險防范、網絡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等技術水平。完善公共管理和決策工具體系,縮短風險監測信息反饋周期。

  構建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

  促進監管機構和社會力量相互協作,完善新產業新業態治理結構。明確平臺企業參與治理的法律依據,確定平臺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質量管理、信息內容管理、協助申報納稅、社會保障、網絡安全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建立政企合作事中事后監管新模式。針對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新問題,建立政府、平臺、行業組織、勞動者、消費者共同參與的規則協商、利益分配和權益保障新機制。調動第三方、同業、公眾、媒體等監督力量,形成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治理的格局。

  四、激發新生產要素流動的活力

  培育新動能需要新的要素支撐。要加快相關領域改革,促進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集聚,充分發揮其放大社會生產力的乘數效應。加速新技術新業態向傳統領域融合滲透,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動能。

  完善智力要素集聚流動機制。

  激發人才流動活力。創新事業單位編制管理辦法,完善相應的配套保障機制,破除制約高素質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賦予教師、醫生、科研人員等更大的流動自主權。建立有利于國有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進行創客化、平臺化改造的制度。各類城市都要在戶籍或居住證等方面為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錄用人才提供便利。建立健全有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解決海外回國人才辦理戶籍、投資置業、簽證居留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企業家發展的良好環境。激勵勇于創新、敢于拼搏的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創新收益和財產權。完善職業經理人市場,探索職業經理人社會化評價機制,建設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營造有利于跨界融合研究團隊成長的氛圍。創新體制機制,突破院所和學科管理限制,在人工智能、區塊鏈、能源互聯網、智能制造、大數據應用、基因工程、數字創意等交叉融合領域,構建若干產業創新中心和創新網絡。建成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突出學科交叉和協同創新的科研基地,著力推動跨界融合的顛覆性創新活動。

  完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度。

  強化公共數據資源共享。完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建成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全國統一的政務信息服務平臺,開展全國政務信息資源普查,形成動態更新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打破“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以共享為原則,加強政務信息資源統籌管理。建立國務院部門之間和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數據溝通和分享機制。

  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根據數據安全屬性,依據有關規定,積極穩妥地向社會開放政府數據。制定嚴格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和大數據安全監管制度,嚴厲打擊非法泄露個人信息行為。

  強化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應用機制。

  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轉移轉化。按照市場規則,優化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流程和辦法,促進成果轉化和科研人員創業。支持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充分利用發明專利申請優先審查制度,建立專利審批快速通道,便利技術市場交易,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員利用科技成果進行創業的利益分配機制,形成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激勵。

  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建立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科技成果包向社會定期發布推廣制度。鼓勵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結成新型研發組織,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完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大對科技類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強化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導入階段的金融支持,落實財稅支持政策。

  創新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模式。

  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制造業研發、生產、管理、服務模式變革,提高制造業質量和效益。開展“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夯實工業基礎,構建以智能制造為重點的新型制造體系。發展工業互聯網等新基礎設施。支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新型生產方式,促進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構建供給與需求精準銜接的機制。

  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加速推動互聯網應用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積極拓展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等網絡信息技術在設計、生產、運營等核心環節的深入應用,發展網絡化研發、智能化生產、協同化制造和個性化服務。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著力做優存量、提升增量,支持發展分享經濟,探索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編制重點技術改造升級項目導向計劃,引導社會資金、資源等要素投向,采取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針對不同領域,統籌采取多種模式,提升國家支持技術改造資金的使用效益。持續優化社會資本投資技術改造的政策環境。

  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拓展多種功能,構建形成交叉融合的產業體系。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新價值鏈。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鼓勵地方建立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業技術推廣聯盟。

  利用新技術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升倉儲智能化水平和冷鏈物流服務水平,發展物流新模式,推動降本增效和創新發展。鼓勵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積極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地理位置服務、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務質量。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支持實體零售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優勢互補,整合服務資源,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企業網絡服務能力。

  五、強化支撐保障機制建設

  適應新動能培育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新規律和新趨勢,在組織保障、政府采購、金融支持、統計分析等方面,調整相關政策和制度安排,更好服務新產業新業態健康發展。

  構建統籌協調的組織支撐。

  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優化新產業新業態的行業管理和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健全新興經濟領域協調機制,強化分享經濟、生命科學、綠色經濟、智能制造、創新金融服務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強化立法、執法和產業發展等職能的銜接。

  協同推進相關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積極研究涉及本地區、本領域的新動能發展問題,分領域制定培育壯大新動能工作方案。健全對有關地區、部門落實培育新動能相關政策措施情況和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創新情況的監督檢查機制。加強對新動能發展的輿論宣傳,引導正確認識、回應社會關切、防止不當炒作,營造健康發展環境。

  完善采購等支持新技術應用的政策措施。

  強化政府采購支持創新的機制。制定符合國際規則的創新產品和服務采購支持政策。在滿足提供公共服務和機構自身運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加大對初創企業提供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的采購力度。探索首購、訂購等非招標方式,擴大前沿領域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率先示范應用。

  在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招投標活動中,不得以企業經營年限、注冊資金等資質要求變相歧視新創辦企業,逐步加大對新創辦企業的支持。

  完善優先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支持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調整完善國家醫保目錄,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創新藥物按規定納入目錄范圍,支持通過采用性價比高、療效確定的創新藥物降低醫療費用,大力發展商業醫療保險。面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求,落實和完善首臺重大技術裝備使用等鼓勵政策。推進大型智能設備融資租賃。建立全面接納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的新型電力系統,出臺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細則。強化產品、技術、工程、服務“走出去”的協調互動,創新方式支持和拓展我國有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海外應用。

  優化金融支持體系。

  調整完善創業投資法規政策,激勵引導創投機構加大對新創辦企業的投入比重。充分發揮政府各類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作用,對符合投向的新興經濟領域創新型企業給予支持。加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新興經濟企業股權、債權融資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質押登記公示系統,研究設立國家級無形資產轉讓交易平臺。

  完善統計調查支撐機制。

  建立完善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統計調查和監測分析制度,強化新產業新業態數據搜集、處理、發布和共享工作。修訂完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及有關分類標準,以適應培育壯大新動能需要。打造跟蹤分析新興經濟領域運行的統一數據平臺。加強對分享經濟等新興經濟活動的核算,科學測算評估新興經濟活動在經濟增長、資源節約、勞動就業、收入稅收等方面的貢獻。構建反映新興經濟活動的指標體系,研究建立并擇時發布反映全貌和動態變化的新興經濟活動發展指數,提供趨勢性數據和預警分析支撐。

  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認真履職盡責、密切協調配合、主動擔當作為、加強督查檢查,切實把本意見提出的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為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動力、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國務院辦公廳

  2017年1月13日
招商熱線:
全國熱線:
021-58913737
4006003737
  • 咨詢人單位:
  • *
  • 咨詢人姓名:
  • 聯系手機號:
  • 聯 系 電 話:
  • E-mail:
  • QQ號碼:
  • 問 題 留 言:
發布留言

歡迎咨詢 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 ,

請登陸后發布咨詢留言,游客請先注冊。

免費注冊
馬上登錄
您可以根據意向選擇快捷留言
  • 1、我想咨詢一下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所在地的營商環境怎么樣?
  • 2、我想了解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周邊的基礎配套設施情況怎么樣?
  • 3、我想了解投資該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的硬性指標是什么,具體有哪些要求?
  • 4、我想了解投資該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有哪些具體的優惠政策?
  • 5、我想了解投資該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有金融扶持政策嗎?
  • 6、請問該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當地的材料和人力資源情況怎么樣?
  • 7、請問該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外資可以投資嗎,如果可以該如何操作?
  • 8、我想了解該廣西省梧州市政府招商引資信息的詳細情況,請問在其他城市有駐點接待嗎?
在線留言
提交留言

版權所有 上海百程商務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滬ICP備16044607號-2 Copyright ? 2022 www.saifan020.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武隆县| 丰镇市| 波密县| 山东| 德化县| 西林县| 阳新县| 孟津县| 株洲县| 玉树县| 东至县| 北碚区| 海门市| 织金县| 乳源| 葫芦岛市| 苍梧县| 高台县| 阳原县| 永康市| 安阳市| 定安县| 和静县| 迁西县| 天镇县| 宝应县| 鹿泉市| 阳朔县| 玉龙| 苍南县| 昭觉县| 西青区| 德安县| 吉林市| 依安县| 东兰县| 中西区| 新龙县| 合水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