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內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設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和打造陜西經濟升級版的重要途徑。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旨在進一步明確我省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戰略任務、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舉措,是指導全省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抓住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機遇,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增強大西安輻射帶動能力,擴大中間層級城市數量,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構建產業集聚、城鎮錯落、田園相間、生態宜居的城鎮群。
(一)提升大西安國際化水平
加快以西咸新區為龍頭的大西安建設步伐,著力推進航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交通建設,構建新歐亞大陸橋快速干道,建設成為通江達海、陸空聯運、無縫銜接的立體化交通樞紐。西咸新區要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資源集約、產業集聚、人才集中、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按照“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現代田園都市建設理念,打造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充分發揮西安“五區一港兩基地”等重點板塊示范作用,完善市政、軌道交通等設施,強化國際社區、學校、醫院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支持咸陽高新區、現代紡織工業園和彬長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進產業高端化、集群化、國際化,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快西咸一體化步伐,完善閻良、臨潼、戶縣、興平、涇陽基礎設施建設,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產業轉移,促進人口集聚,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副中心城市,培育大西安都市圈。到2020年主城區建設面積850平方公里,都市區人口1280萬人。
(二)做大做強中等城市
不斷完善“一市一策”政策體系,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加速要素聚集,增強城市產業支撐能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優化城市發展空間結構,全面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進寶雞、渭南城市規模擴張,增強聚集輻射功能,建成百萬人口大城市。支持榆林建設鄂爾多斯盆地中心城市,漢中建設突出蜀漢文化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50萬人口以上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加快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支持楊凌打造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創新型城市。
(三)推進重點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以建設農民幸福家園和城市社區為目標,穩步推進35個重點示范鎮建設,建成縣域副中心,吸引更多人口定居。加快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保持古風古韻,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打造成為文化特色鮮明、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鎮。實施“社區化新農村建設工程”,科學推進中心村整合,打造農民幸福家園,到2015年建成1000個左右標準化新型農村社區,2020年30%的農村社區化,居住人口占農村人口的35%。
(四)抓好十二個城鄉一體化城鎮帶建設
依托隴海鐵路、西包鐵路和連霍高速、包茂高速、京昆高速、福銀高速、滬陜高速、十天高速等交通干線,進一步提升沿線節點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和服務功能,強化互動聯動,推動一體化發展,發揮軸帶聚集功能,推進寶雞-楊凌-興平、黃陵-延安-安塞、漢中盆地等12個城鎮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