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為了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更好地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土地利用的方針、政策以及《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以下簡稱“上輪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闡明我區土地利用面臨的形勢,明確規劃期內土地利用戰略和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標、任務和政策,引導全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規劃城鄉建設和各項建設的重要依據。
《規劃》以2005年為基期年,2020年為規劃期末年。
第一章 土地利用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基本區情
廣西壯族自治區轄14個地級市,75個縣(市),土地總面積為23.76萬平方公里。2005年,全區總人口為4925萬人,城鎮化率為34%。
一、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總體水平還較低
20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GDP)為4076億元,位居全國第17位,人均GDP為8276元,位居全國第28位。近年來,我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區GDP達到5956億元,2001-2007年,年均增長17.36%,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2.24個百分點;人均GDP為11907元,年均增長25.02%,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5.05個百分點。但總體來說,我區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全區GDP僅占全國的2.4%,人均GDP僅相當于全國的63.05%,低于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
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但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還不高
2005年,我區工業增加值為1265億元。“十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為13.9%,期末工業化率達到1.39。近年來,我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090億元,工業化率為1.68。2001-2007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8.43%,比GDP增長速度高2.41個百分點。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人口迅速向城鎮集中,城鎮化率上升了13.1個百分點。但我區工業化率遠低于全國3.82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3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比全國低7.9個百分點,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農業比重超過20%的省份之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沒有明顯變化。
三、區位優勢明顯,但交通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
我區地處祖國南疆,南瀕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西鄰云南,北倚貴州,東北接湖南,東連廣東。具有沿邊、沿江、沿海的優勢,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聯接粵港澳與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近年來,通往國內尤其是周邊省份和東盟國家的綜合交通通道總體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我區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規模偏小,交通運輸網絡布局不盡完善。截止2005年底,全區鐵路運營里程2751公里,居全國第10位,但鐵路密度處于全國第20位,約為東部沿海省區平均密度的70%,相當部分地區仍未通鐵路;公路總里程6.20萬公里,居全國第16位,但公路密度處于全國第23位,低于相鄰的滇、黔、湘、粵等省份,約為東部沿海省區平均密度的70%。且通往周邊省份特別是廣東方向的部分公路未能同步建設,出省出境公路尚未形成大能力暢通通道。我區處于國家交通網絡末梢地位尚未根本改變。
四、資源豐富,但未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截止2005年底,我區已發現礦種145種(含亞礦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7種,約占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種的45.75%。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保有資源儲量較大,其中,錳、銻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第1位,鋁土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2位。但鐵、煤、石油等國民經濟支柱型大宗礦產已查明儲量少,多為貧礦,且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鏈。水能可開發蘊藏量1800多萬千瓦,居全國第7位,是我國第二大水電基地。但水利基礎設施仍相當薄弱,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還不到20%。海岸線長1595公里,防城、欽州、北海3個沿海港口具有可興建年吞吐量達2億噸的資源,但目前三港吞吐量僅為7192萬噸,吞吐能力還不及毗鄰的湛江港。
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廣西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5年末,全區土地總面積為2375.58萬公頃(35634萬畝)。其構成如下:
一、農用地
全區農用地面積為1789.14萬公頃(2683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5.31%。其中:耕地面積為424.71萬公頃(637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88%;園地面積為50.88萬公頃(763萬畝);林地面積為1161.47萬公頃(17422萬畝);牧草地面積為72.77萬公頃(1091萬畝);其他農用地面積為79.32萬公頃(1190萬畝)。
二、建設用地
全區建設用地面積為90.97萬公頃(136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83%。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為67.87萬公頃(1018萬畝);交通用地面積為8.22萬公頃(123萬畝);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14.88萬公頃(223萬畝)。
三、未利用地
全區未利用地面積為495.47萬公頃(743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0.86%。其中:裸巖石礫地面積為229.82萬公頃(3447萬畝);荒草地面積為216.67萬公頃(3250萬畝);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及其它未利用地面積為5.36萬公頃(80萬畝);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葦地、灘涂等其它土地面積為43.62萬公頃(654萬畝)。
第三節 上輪規劃實施成效
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土地的利用和管理。自上輪規劃批準實施以來,我區堅持從長遠和全局出發,加強了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保護了耕地,強化了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作用,統籌安排了各類各業各區域用地,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需求。
一、嚴格執行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有效地保護了耕地
2005年底,全區耕地面積穩定在424.71萬公頃(6371萬畝),基本農田面積為374.56萬公頃(5618萬畝),耕地得到有效保護。
二、有力保障建設用地合理需求,提高了建設用地利用效益
1997-2005年,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為11.85萬公頃(178萬畝),年均1.32萬公頃;2005年,全區單位建設用地GDP為44.81億元/萬公頃,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34.77億元/萬公頃。與1996年相比,分別提高了100%和400%。
三、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程,確保了耕地占補平衡
自1999年實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以來,全區建設占用耕地3.06萬公頃(46萬畝),補充耕地5.87萬公頃(88萬畝),連續6年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四、穩步推進國土綜合整治,改善了土地生態環境
1997-2005年,全區實施退耕還林9.14萬公頃(137萬畝),林地面積增加了17.12萬公頃(25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8.94萬公頃(5234萬畝);裸土地面積減少了1427.24萬公頃(21409萬畝)。
五、嚴格執行規劃管理制度,提高了土地規劃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
建立和實施了建設用地預審、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規劃修改調整、規劃審查等制度,有效地促進了規劃的實施。土地市場建設逐步規范,政府和群眾依法依規用地意識不斷增強,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不斷提高。
雖然上輪規劃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耕地減少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耕地后備資源不多,補充耕地壓力越來越大;建設用地布局不合理,重點不突出,制約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土地利用粗放,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不高;土地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有待加強;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第四節 土地利用形勢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北部灣規劃》)的全面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泛珠三角經濟合作等多區域合作框架的形成,我區面臨著多重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提升民族地區經濟水平、保障邊疆繁榮穩定、促進西部地區開放開發、完善沿海沿邊經濟布局等方面擔負著新的歷史重任,土地利用與管理將面臨一些新的挑戰與機遇。
一、耕地仍趨于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005年底,人均耕地面積由1996年的1.44畝減為1.29畝。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以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等,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還將繼續減少,人地矛盾進一步凸顯。
二、建設用地需求旺盛,用地保障壓力加大
規劃期是我區工業化、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和機遇期,建設用地需求量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全區適宜建設的土地面積約為500萬公頃(7500萬畝),可開發建設的土地面積僅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0%左右,新增建設用地空間十分有限。在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下,各項建設用地的保障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三、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亟待提高
截止2005年底,全區存量建設用地為1.01萬公頃(15萬畝),低效用地為2.46萬公頃(37萬畝)。單位建設用地GDP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0%,節約集約用地空間較大。
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愿望迫切,統籌區域土地利用任務艱巨
要將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新基地、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和中國沿海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南寧、北海、欽州和防城港四市均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設用地。憑祥和東興等邊境地區的穩定、發展和繁榮,以及國門形象的提升,需要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予以保障。柳州、桂林等區域中心城市和來賓、崇左等新設地級市,也需要安排適當的新增建設用地來保障和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用地需求全面持續增長和土地資源約束雙重壓力下,統籌區域土地利用難度大。
五、土地生態問題逐步顯現,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難度加大
我區屬多山地丘陵地區,山地丘陵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8.30%。全區水土流失面積281萬公頃(421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石漠化面積238萬公頃(357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0.10%,局部地區石漠化還在擴張。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和農業污染對土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日趨顯現。如何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統籌協調好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的關系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一是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有利于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提高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二是《北部灣規劃》的實施,有利于加速推進我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三是《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的批準實施,為進一步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戰略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明確了規劃的指導原則,并根據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出了規劃期內努力實現的土地利用規劃目標,明確了規劃的主要任務。
第一節 指導原則
一、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土地
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障糧食和基本農產品安全。嚴格保護基礎性生態用地和景觀用地。大力推進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創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確保土地資源長遠和可持續利用。
二、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加快各類各業各區域用地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三、堅持協調利用土地
協調各類各業各區域用地矛盾,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合理引導人口和產業集聚,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
第二節 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經濟社會發展總量目標
到2010年,全區GDP超過8000億元,人均GDP比2000年翻1.5番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30‰以內,總人口控制在5200萬人以內,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15000億元以上,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總人口控制在5620萬人以內,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
二、經濟結構調整目標
到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18:45:37,工業主導作用顯著增強,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工業化率達到2.2左右。到2020年,實現工業結構由資源型向加工制造型為主轉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左右。
三、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到2010年,全區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36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000公里,實現所有地級市通高速公路,所有縣(市、區)通二級及以上公路,所有鄉鎮通油路;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6000萬噸;民航旅客吞吐量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
四、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
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內;森林覆蓋率達到54%;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50%,石漠化治理率達到30%。到2020年,各項指標基本達到國家生態省建設要求,70%以上的市縣達到生態市(縣)建設指標。其中,污染物排放量滿足環境容量總量控制要求,森林覆蓋率達到58%,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85%,石漠化治理率達到70%。
第三節 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一、確保國家下達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完成
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和布局,積極防治災毀耕地,有效控制耕地流失。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適度開發宜耕后備資源,確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耕地保有量分別不低于421.33萬公頃(6320萬畝)和420.80萬公頃(6312萬畝),確保360.27萬公頃(5404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二、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的水平明顯提高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集中。充分利用閑置、低效用地和國有農林場土地,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單位建設用地GDP由2005年的44.81億元/萬公頃提高到2020年的133億元/萬公頃以上,增幅為198%;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由2005年的34.77億元/萬公頃提高到2020年的99億元/萬公頃以上,增幅為185%;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內。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用地得到保障
圍繞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點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北部灣經濟區等重點發展區域和重大工業產業必要用地需求,統籌安排各類各業各區域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建設用地總規模分別為100.16萬公頃(1502萬畝)和112.61萬公頃(1689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分別為9.53萬公頃(143萬畝)和23.59萬公頃(354萬畝)。
四、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更加合理
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空間布局,形成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土地利用格局。到2020年,農用地面積穩步增加,建設用地規模得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開發。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占建設用地總規模的67.97%,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占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41.94%。
五、耕地占補平衡得以實現
全面推進土地整理,加大廢棄地復墾力度,適度開發宜耕土地后備資源。加強補充耕地管理,逐步提高耕地質量。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耕地分別達到4萬公頃(60萬畝)和10.26萬公頃(154萬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目標。
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退耕還林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土地資源得到持續利用,土地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經濟社會得到持續發展。到2020年,全區林地面積不低于1194.61萬公頃(179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8%以上;石漠化治理面積達到166.54萬公頃(2498萬畝),項目區治理率達到70%;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97.00萬公頃(2955萬畝),項目區治理率達到70%以上。
第四節 主要任務
一、以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為前提,確保糧食和基本農產品安全
切實保護耕地,實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全面管護,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保證全區口糧自給,糧食自給率保持穩定。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力度,確保補充耕地質量。統籌安排果園、生態林、經濟林、畜牧、水產、養殖等農業用地,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以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特別是建設用地為核心,切實轉變粗放用地方式
有效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和新增建設用地增長的規模和速度,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優化城鄉用地結構與布局,嚴格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控制建設用地無序擴張。科學合理有序推進填海造地,充分利用國有農林場土地,因地制宜地拓展建設用地空間。提高單位建設用地產出效益,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以優化用地結構布局為重點,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重點區域優先發展
優化城鎮內部結構和布局,在城鎮擴展邊界內合理布局居民點和工礦用地。保障重大工業產業用地和國家、自治區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統籌安排文化、教育、衛生、人口計生等社會公益性設施用地和民生用地,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四、以實現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保護基礎性生態用地,創建有利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合理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并舉、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并舉的原則,協調好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構建生態文明的宜居城鄉環境。
第三章 農用地的保護和利用
圍繞堅守我區的耕地紅線,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保質保量地完成補充耕地任務,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統籌安排其它農用地,努力提高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利用效益。
第一節 加強耕地保護
一、嚴格堅守廣西耕地紅線
堅持耕地保護數量和質量并重的原則,圍繞確保我區長期糧食安全的目標,堅守耕地紅線,嚴格控制耕地減少,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自給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1.33萬公頃(6320萬畝)和420.80萬公頃(6312萬畝)。
二、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要嚴格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建設項目選址和用地評價,盡量少占或者不占耕地特別是優質農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4萬公頃(60萬畝)和10.26萬公頃(154萬畝)以內。
三、積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
加強農用地結構調整和農業區域布局優化的引導。鼓勵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變耕地種植業用途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確保不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面積。通過經濟補償機制和市場手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進行。
四、嚴格執行退耕還林政策
在確保實現耕地保有量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國家退耕還林規劃和政策,依據坡耕地調查和評價成果確定退耕的條件,做好退耕還林計劃。凡不符合國家退耕還林規劃和政策、未納入退耕還林計劃自行退耕的,限期恢復耕種或者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各類防護林、綠化帶等生態建設應盡量避免占用耕地,確需占用的,必須依據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履行補充耕地的義務。
五、加大災毀耕地防治力度
加強耕地保護監測和防災抗災能力建設,減少自然災害損毀耕地數量。對災毀耕地及時進行整理復墾,確因損毀嚴重、短期內不能復耕的,也要合理安排利用。重點加強桂西、桂中、桂北、桂東北及桂西南等巖溶石漠化生態脆弱地區和桂東江河下游區域水毀耕地的災毀防治,規劃期內力爭將災毀耕地面積控制在1.04萬公頃(15.6萬畝)以內。
第二節 保質保量補充耕地
一、嚴格執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嚴格落實補充耕地義務,確保在全區范圍內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落實建設占用補充耕地法人責任制,各類非農建設確需占用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加強對占用和補充耕地的評價,確保不因建設占用造成耕地凈減少和耕地質量下降。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在完成補充耕地義務的基礎上,增加補充耕地任務,確保全區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對國家和自治區級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占用的耕地,可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大工程,在全區范圍內統籌安排補充耕地任務。進一步健全異地占補耕地的政策和制度,加強異地占補耕地的管理。
二、穩步推進土地整理
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加大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加大農村居民點整理力度,穩妥推進遷村并點和空心村治理。組織實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土地整理資金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傾斜。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通過土地整理補充耕地1.2萬公頃(18萬畝)和3.08萬公頃(46萬畝)。
三、積極開展土地復墾
加快全區各地閉坑礦山、采煤塌陷、挖損占地等廢棄土地及重大建設項目臨時用地的復墾。本著優先農業利用,鼓勵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用途適宜和經濟可行的要求,合理安排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規模和時序。組織實施土地復墾重大工程,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和改善土地生態。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通過土地復墾補充耕地0.4萬公頃(6萬畝)和1.03萬公頃(16萬畝)。
四、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
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組織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工程,適度開發宜耕土地后備資源。按規劃穩步實施土地開發重大工程,確保全區耕地占補平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通過開發未利用地補充耕地2.4萬公頃(36萬畝)和6.15萬公頃(92萬畝)。
五、確保補充耕地質量
進一步加強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管理。參照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對建設占用及補充耕地質量等級進行評定,從數量和產能兩方面嚴格考核耕地占補平衡落實情況。逐步推行耕地補充按等級折算辦法,彌補被占用耕地質量的損失。積極實施耕作層剝離工程,在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鼓勵將剝離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用于新開墾耕地的建設,采取工程和生物等措施逐步提高補充耕地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