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史稱“甲邑”,古稱“池陽”,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因境內有孟候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縣,已有1560多年歷史,素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美譽。總面積5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7萬畝,轄1街道辦9鎮4中心172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
三原地處西安、咸陽、渭南、銅川等周邊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東與臨潼、富平、閻良相連,南與高陵接壤,西鄰涇陽、淳化,北靠銅川新區、耀州區,是陜西關中“一線兩帶”建設的經濟腹地和省會西安的北大門。三原距西安3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0公里,境內咸銅鐵路橫貫東西,延西高速(G65W)、西銅高速(G65)公路縱穿南北,210國道、208省道和107關中環線縱橫交錯,發展區位優越,交通四通八達,規劃中的閻良到咸陽機場的城際鐵路從縣城南部經過。
行政區劃
三原縣轄城關街道辦事處、渠岸鎮、陂西鎮、魯橋鎮、大程鎮、西陽鎮、嵯峨鎮、新興鎮、獨李鎮、陵前鎮、城關街道辦事處高渠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陂西鎮安樂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陵前鎮馬額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大程鎮徐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1辦9鎮4中心所轄172個行政村。
區域位置
三原縣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渭河以北,為省會西安市的北大門,距西安約36公里,咸陽約4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2公里,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北魏置縣,因境內有孟侯原、豐原和白鹿原而得名。東與臨潼、富平、閻良相連,南與高陵接壤,西鄰涇陽、淳化,北靠銅川新區、耀州區,總面積57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處鄂爾多斯地臺南緣褶皺帶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間,南北以四十里原坡為界,東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個明顯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態,即南部平原、北部臺原和西北山原。整體地貌以平原、臺原為主,占總面積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濁峪河和趙氏河。
氣候特征
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無霜期215天,太陽總輻射113.18千卡/cm2。
特產
疙瘩面、三原泡油糕、蓼花糖。
民間工藝品
剪紙
窗花剪紙藝術,最早流行于北部原區,適于窯洞裝飾,其歷史不下千年。過年或結婚,剪紙貼窗,必不可少。其種類多為各種雙喜、花卉、翎毛圖案,精巧者有“喜鵲鬧梅”、“鳳凰戲牡丹”等。從事剪紙工藝者多系農村婦女。建國后剪紙被列入美術繪畫序列。
刺繡
刺繡是農村婦女的一種手工藝,北原一帶較為流行,與剪紙流行歷史相近。一般用于兒童和婦女的鞋頭,小兒背搭、枕頭、門簾、信插等。所繡多為花、鳥、魚、蟲。明、清及民國時期,龍橋鋪面有幾家絲繡、專門刺繡裙裾、戲裝。建國后70年代發展為縫紉機刺繡,種類又有門簾、床圍、被罩等。
旅游
三原城隍廟、文峰木塔、古龍橋、于右任故居、李靖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