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區,浙江省寧波市市轄區。地處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東部沿海,東接北侖港、寧波保稅區,西部與海曙區接壤,南部緊鄰奉化,東南臨象山港與象山隔水相望。西臨紹興、杭州,北與上海隔海相望,是計劃單列市寧波市的中心城區之一。
2016年9月,江東區劃歸鄞州區管轄后,新鄞州區轄14個街道、10個鎮。鐘公廟街道、下應街道、潘火街道、首南街道、中河街道、梅墟街道、白鶴街道、百丈街道、東勝街道、明樓街道、東柳街道、東郊街道、福明街道、新明街道;咸祥鎮、邱隘鎮、五鄉鎮、云龍鎮、橫溪鎮、姜山鎮、瞻岐鎮、東吳鎮、塘溪鎮、東錢湖鎮。其中:新明街道和梅墟街道委托寧波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管理,東錢湖鎮委托寧波市東錢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管理;行政區劃上均仍屬于鄞州區管轄。
行政區劃
鄞州區轄14個街道、10個鎮。鐘公廟街道、下應街道、潘火街道、首南街道、中河街道、梅墟街道、白鶴街道、百丈街道、東勝街道、明樓街道、東柳街道、東郊街道、福明街道、新明街道;咸祥鎮、邱隘鎮、五鄉鎮、云龍鎮、橫溪鎮、姜山鎮、瞻岐鎮、東吳鎮、塘溪鎮、東錢湖鎮。其中:新明街道和梅墟街道委托寧波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管理,東錢湖鎮委托寧波市東錢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管理;行政區劃上均仍屬于鄞州區。鄞州區人民政府位于寧波市鄞州新城區惠風東路568號。
地理位置
鄞州區地處浙江東部沿海,疆域在東徑121°08’-121°54’,北緯29°37’-29°57’之間。東西向最大長度74公里,南北最大寬度32.3公里。區界周長269公里,其中有海岸線25.66公里,版圖呈蝴蝶狀??偯娣e1380.5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327.04平方千米,象山港水域面積53.5平方千米。鄞州區總面積1380.5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327.04平方公里,象山港水域面積53.5平方公里),山區面積706.1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1.14%;平原面積528.54平方公里,占38.30%;水域面積145.86平方公里,占10.60%,故有“五山四地一分水”之稱。
人口
鄞州區常住人口為1359198人,同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85462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04571人,增長59.04%,年平均增加50457人,增長4.75%。鄞州區常住人口中區外流入人口為633363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46.60%;其中:省內大市外流入人口為125837人,占全部常住人口9.26%;省外流入人口為417358人,占全部常住人口30.71%。
經濟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94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6.1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590.7億元,增長10.2%,其中工業增加值568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318.5億元,增長10.3%,其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發展較快,分別增長16%、15.2%和18.3%。三次產業比重依次為3.8%、62.5%和33.7%,三產比重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11569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7913美元)。
教育
鄞州區共有普通中學43所,在校學生49589人,專任教師3449人;中等職業學校8所,在校學生15315人,專任教師986人;小學92所,在校學生81984人,專任教師3577人。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均基本接近或達到100%;應屆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比例為98.3%;義務教育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學前三年幼兒凈入園率達到99.9%。職業教育有新的推進,區職教中心成為國家首批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示范學校,鄞州區共建立了41個企業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在中國中職生技能大賽中獲得7金、12銀、9銅,總成績居中國各縣(市、區)第一位。鄞州區新增1個學前教育示范鎮;建成10個中心級、村級幼兒園,開辦7所新小區配套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增至58所,占幼兒園總數的31.4%;13所幼兒園評上高一等級幼兒園;等級幼兒園達到142所,占幼兒園總數的76.8%;在公辦集體辦幼兒園和等級幼兒園就讀的幼兒比例分別達到41.8%和85.8%。
旅游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于寧波市區東20公里,始建于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中國禪宗名剎"中華五山"之一。寺內珍藏著一座名聞天下的佛祖舍利寶塔,在中外佛教史上享有盛譽,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
阿育王寺建筑規?;趾?,占地8萬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600多間,建筑面積14000平方米。寺依山而筑,一進入山門,便見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藏經樓等,建筑結構古樸、莊重,集建筑、雕刻、園林、繪畫藝術之大成。特別是璀璨輝煌的舍利殿,上鋪蓋著黃色玻璃瓦,金碧輝煌。寺內的舍利塔,佛光閃熠,塔內供奉鎮寺之寶舍利,寺后側壁的石雕"四大金剛"及法堂兩側壁上的"十六王子"磚雕,吸引了眾多的中國內外游客及佛教徒。
釋迦摩尼真身舍利塔
阿育王寺保存的珍貴文物眾多,其中有元代上、下塔、有唐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蘇軾撰書宸奎閣碑,宋張九成撰寫妙喜泉銘以及欽賜龍藏經卷7247卷。宋高宗、宋孝宗、乾隆皇帝御書"佛頂光明之塔""妙勝之殿"和"覺行俱圓"匾額至今仍懸掛于舍利殿。
阿育王寺旁還有不少名勝古跡引人訪游,諸如相傳迦葉佛左足踏過的"佛足跡"巨石,上蓋一石亭,稱"佛道亭",由亭向上蜿蜒而行,可至峰絕頂"極目亭",又名"望海亭"。從亭下來,有"損巖",巖上可坐十數人,巖下有小澗,澗中流水潺潺。"仙書巖"葛仙翁所書"才坤"二字隱約可辯,傳說中"七佛深浴之處"七佛潭,潭水清冽,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
東錢湖南宋石刻是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由此建成的東錢湖南宋石刻博物館坐落于東錢湖東岸的黃梅山麓深林綠谷之中,以保存較為為完好的南宋丞相史浩堂弟史漸墓道為核心、向周圍稍作展開而建成。
南宋石刻公園主要為南宋史氏望族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和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其中屬南宋時期的石刻140余件,由宋太師齊國公史漸墓道、宋衛國忠獻王史彌遠墓道等4處墓前石刻組成;這些墓道長50米至數百米不等,現存較為完整。其墓道選址運用堪輿學原理,依山臨水,兩旁按王公禮制,從下而上一般有神道坊、石筍、石鼓、石羊(石虎)、石馬、武將、文臣依次相對而立。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精美傳神;武將戴盔穿甲,雙手握劍,威武肅穆;文臣戴冠穿袍,雙手執笏,沉靜含蓄;石馬披鞍系韁,昂首挺立;石虎蹲伏昂首,豎耳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