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區位于南京市西北部,是國家重要醫藥基地,華東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教基地,輻射蘇北、皖東等地區的城市副中心,與六合區共同構成南京江北新區。
浦口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時代”,有著7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多樣而又獨特的地方文化,古來即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浦口“扼抗南北,鉗制江淮”,遂筑浦口城。1912年,袁世凱政府將浦口辟為商埠,浦口建區則始于民國22年(1933年)3月,時為南京市第八區。
浦口區地勢錯落有致,自然景色靜謐秀麗,旅游產業發達,老山南北,長江環繞其前,滁河逶迤其后,江滁平原坦蕩低平,“一代草圣、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年銀杏、萬只白鷺、十萬畝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對浦口旅游特色的生動概括。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4月,浦口區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即江浦街道、頂山街道、橋林街道、湯泉街道、星甸街道和永寧街道,泰山街道、沿江街道、盤城街道由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托管;另有2個場,即湯泉農場和老山林場;3個省級開發區,即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和珍珠泉旅游度假區。
位置境域
浦口區與南京市雨花臺區、江寧區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別與安徽省來安縣、滁州市、全椒縣、和縣毗鄰;界于東經118°21’─118°46’,北緯30°51’─32°15’。
人口
2012年末,浦口區居民總戶數為19.58萬戶,總人口59.49萬。其中:男性29.75萬,女性29.74萬,男女性別比100.02%;城鎮人口51.37萬,鄉村人口8.12萬,城鎮人口比重86.3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1人。年內遷入人口20499人,遷出12797人,人口機械變動為凈流入7702人。年內出生人口7552人,人口出生率12.85‰;死亡人口3834人,人口死亡率6.52‰;全年自然增長人口371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3‰。
經濟
2012年,浦口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57億元,增長7.5%;第二產業增加值241.95億元,增長14.0%;第三產業增加值184.22億元,增長13.4%。
2012年,浦口區共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02.04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增幅比上年減少5.6個百分點。其中:行政區完成66.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9%;高新區完成3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3.41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增幅比上年降低0.9個百分點。其中:行政區完成48.6億元,比上年增長20.5%;高新區完成14.81億元,比上年增長20.4%。
教育
2012年,浦口區共有:普通中學24所,457個教學班級,在校學生數17920人,教職工2489人,專任教師1903人。中職成人學校4所,105個教學班級,在校學生數4541人,教職工441人,專任教師361人。小學37所,706個教學班級,在校學生數28691人,教職工1914人,專任教師1932人。幼兒園62所,553個教學班級,在園幼兒數16707人,教職工2029人,專任教師123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14個教學班級,在校學生數80人,教職工33人,專任教師29人。2012年,小學入學率達到100%,畢業率達到100%,升學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100%,畢業率達到100%,升學率達到98%。
旅游
當代草圣林散之、唐代詩人張籍、宋代愛國詞人張孝祥等都出生于江浦,梁朝昭明太子曾在此讀書,明代朱元璋也曾沐浴于此,蘇東坡、王安石、秦少游、陳獻章等也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詞名篇。“一代草圣、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年銀杏、萬只白鷺、十萬畝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對浦口旅游特色的生動概括。主要景區、景點有求雨山文化園、惠濟寺公園、老鷹山觀光塔、獅嶺雄姿等30多處,其中“獅嶺雄姿”景區為“金陵四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