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國家東部地區重要的金融商務中心,華東地區的商貿、信息、文化、旅游中心,南京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核心區之一。
秦淮區因秦淮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源于民國時期的第三區(門東區)和第四區(門西區)。秦淮區是古都金陵的起源,秦淮文化是金陵文化的精華,有“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的美稱,秦淮民俗民間文化是古老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秦淮區內自然河、人工河錯落,有內秦淮河、青溪、玉帶河、響水河、運糧河及小運河等。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沿河樓閣景觀。
位置境域
秦淮區東西分別至外秦淮河,南至寧溧公路,雙麒路,北至建康路、升州路,與江寧區、雨花臺區、玄武區、建鄴區、鼓樓區相鄰。
人口
萬人,死亡率為7.05‰;自然增長率為1.38‰。
2011年末,秦淮區戶籍人口25.34萬人,較2010年末增加0.02萬人,2011年出生人口0.20萬人,出生率為8.42‰,死亡人口0.18萬人,死亡率為7.05‰;自然增長率為1.38‰。
2013年2月原白下區與秦淮區合并后,新秦淮區戶籍人口為71.62萬人,常住人口102.6萬人,人口密度為2.10萬人/平方公里,列全國第七,與北京東城區相當。
經濟
2010年,秦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16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增長13.1%。其中: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7.8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6.7%,增長12.9%,拉動經濟增長4.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65.2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3.3%,同比增長13.3%,拉動經濟增長8.7個百分點。
2011年,秦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11億元,增長12.2%。其中: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2.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5.5%,增長10.7%,拉動經濟增長3.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77.4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4.5%,同比增長13.0%,拉動經濟增長8.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6.7:63.3調整為35.5∶64.5。
2012年,秦淮區國內生產總值達541.0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48.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36.74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463.21億元,占GDP的85.6%。
教育
2011年,基建總投入為3361萬元,其中完成校舍維修4.6萬平方米,投入975.72萬元,技裝(全稱)總投入1110萬元。做好教師申報晉升職務的報名和資審等工作,2011年內有 35 位教師晉升高級專業技術資格、68位教師晉升中級專業技術資格、29 位教師初定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辦學層次提升。獲南京市集體園提升工程先進區縣,創建市優質幼兒園2所;15所小學參加江蘇省第三次學業水平測試取得優異成績,語文及數學學科合格率均為100%.
2012年,秦淮區擁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擁有中學16所、小學44所、幼兒園68所,其中有市第一幼兒園、中華路幼兒園等省示范園11所,游府西街、夫子廟等省實驗小學18所,三中、二十七中等省重點高中4所;秦淮區名校長(陶行知獎)13人、名教師(斯霞獎)17人、省特級教師26人、市學科帶頭人89人,市優秀青年教師238人。
旅游
2012年,夫子廟景區有共44萬平方米明清建筑景觀群,開通了東水關—中華門5華里水上游覽線,打造了美食街、東西市、貢院西街等五大特色街區,舉辦了文化廟會、秦淮之夏、金秋美食節、金陵燈會等四季特色旅游文化活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轄區內還有明故宮遺址、甘熙宅第、南京明城墻、午朝門遺址、夫子廟、中華門城堡、瞻園、白鷺洲公園、沈萬三故居、凈覺寺、金陵刻經處、朝天宮、南捕廳、鄭和遺址公園、江南貢院、大報恩寺遺址、淮清橋、天后宮、中華門城堡、光華門堡壘遺址、東水關、東干濱河公園、水西門、曾公祠、蔣百萬故居、上江考棚、胡家花園、鳳凰臺、鎮淮橋、朱雀橋、武定橋、來燕橋、平江橋、文正橋等人文景觀及歷史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