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區隸屬重慶市,地處重慶腹心,襟長江而臨主城,介于東經106°49′~107°27′,北緯29°43′~30°12′之間。古屬巴國枳邑,原名樂溫縣。因縣民多高壽,于公元1363年改置長壽縣。位于重慶市主城東北隅,屬于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地跨長江南北,東南接壤涪陵區,西南與渝北區、巴南區為鄰,東北接墊江縣,西北與四川省鄰水縣相接。距重慶主城區50余千米。
2014年,長壽區幅員面積1423.62平方千米,轄7個街道、12個鎮,戶籍人口90.2萬(2015年,常住人口82.43萬)。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1億元,比2014年增長11.8%。
長壽區是重慶大都市區之一,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僅40分鐘車程,是重慶陸路的交通樞紐和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是重慶特大城市經濟社會資源向三峽庫區輻射的重要中繼站。渝長、長涪、長梁3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渝懷鐵路在境內設有客、貨運編組站,長江黃金水道繞城而過,萬噸級船隊常年可通江達海。 有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長壽湖,長壽古鎮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2月,長壽區轄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街道、渡舟街道、菩提街道、新市街道、八顆街道等7個街道,長壽湖鎮、云臺鎮、葛蘭鎮、但渡鎮、鄰封鎮、云集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石堰鎮、洪湖鎮、萬順鎮等12個鎮。共有2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312個居民小組、1881個村民小組。 區政府駐鳳城街道桃源大道13號。
位置境域
長壽區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6°49′~107°27′,北緯29°43′~30°12′之間。位于重慶市主城東北隅,屬于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地跨長江南北,東南接壤涪陵區,西南與渝北、巴南區為鄰,東北接墊江縣,西北與四川省鄰水縣相接。東西寬57.5千米,南北長56.56千米,幅員面積1423.62平方千米,距重慶市主城區50余千米。
人口
2015年末,全區年末全區戶籍人口9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024人,死亡人口496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82.4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0.79萬人,城鎮化率達61.62%。
經濟
2015年,全區引進項目126個,合同引資54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5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2.3億美元,下降2.6%;實際利用外資3.68億美元,下降9.4%;實際利用內資218.3億元,比2014年增長17.6%。實現地方財政收入84.1億元,比2014年增長15.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億元,比2014年增長11.9%。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25.8億元,比2014年增長30.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9.2億元,比2014年增長10.1%,稅收收入25.9億元,比2014年增長10.9%。
教育
2015年末,全區共有幼兒園88所,教職工1177人;小學68所,教職工2656人;普通中學21所,教職工1477人;完全中學8所,教職工2130人;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215人。共有幼兒園在園兒童16609人,小學生41084人,初中學生18956人,高中學生14487人,中職學生3892人。
風景名勝
長壽區有古代遺址18處,古墓葬66處,古建筑85處,石刻及石佛寺27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6處,旅游點30余處,其中著名的有: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長壽湖風景區,千古一帝秦始皇為表彰巴寡婦清為國采礦煉丹之功業而修建的“女懷清臺”,漢代長江北岸赤甲山古戰場,唐初永安縣治地陽關城遺址,宋代佛教建筑東林寺古剎;極具開發價值的自然風景區有:古樹參天、竹蔭如海的黃草山,茶梯摩云、溶洞如宮、峰奇石秀、水凈天清的明月山,壽星迭出、文化深厚的羅圍山,仙風盈谷、飛瀑湍流、魚肥果鮮的三洞溝,駝峰崔巍、晝化蓮臺、夜舉圣燈的菩提山,更有聞名于世的御臨河畔生物進化活檔案“長壽化石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