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云山山腳,與白云區相鄰。
越秀區下轄18個街道(2014年),總戶籍人口115.84萬(六普),人口密度為34735人/平方公里。2005年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區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
越秀區是廣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區,自秦朝在越秀區境內設南??ぶ纹穑鳚h南越王趙陀建南越國宮署,南漢國劉龔建廣營宮室。自東吳設廣州起,歷朝所設軍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區域內。
越秀區匯聚了8個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跡,五羊石像、鎮海樓、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紀念堂、五仙觀、六榕寺、光孝寺、石室圣心大教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均在該區。
越秀區作為廣州行政、商貿、金融、文化中心,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特色經濟為帶動,商貿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中山五路一帶是廣州最繁華商貿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區,有北京路、海印地區、英雄廣場、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貿區,有環市東國際中央商務、東風路現代服務、流花會展等商務區。
行政區劃
1999年7月1日始,越秀區從原來的19個街道調整為流花、東風、洪橋、六榕、廣衛、光塔、詩書、北京、大新、人民10個街道;共設居委會223個。
2013年3月15日起,越秀區下轄洪橋街道、北京街道、六榕街道、流花街道、光塔街道、人民街道、東山街道、農林街道、大東街道、大塘街道、珠光街道、白云街道、建設街道、華樂街道、梅花村街道、黃花崗街道、礦泉街道、登峰街道等18條行政街道。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越秀區有常住人口1157277人,人口密度為34239人/平方公里,屬于廣州市人口最稠密地區。
教育
三國時虞翻開堂講學,魏晉南北朝大批海外高僧來華,譯經傳教皆在光孝寺。唐代開科取仕以來,廣州成為省內讀書人學習進修之地,至今,越秀區內還保留著眾多古老地學宮、書院、學堂地遺跡遺址,如南海學宮、粵秀書院、越華書院、應元書院、西湖書院、廬江書院等。
名勝古跡
由于越秀區基本為廣州舊城,所以,廣州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多聚集在區內。據1997年底統計,越秀區內的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的有5處(7個):光孝寺、懷圣光塔、圣心教堂、廣州公社舊址和秦代造船工場遺址、鎮海樓(廣州博物館)、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明代古城墻、“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和中山紀念堂紀念碑;市級的有22處;粵王井、三元宮、大佛寺、濠畔清真寺、城隍廟、紹武君臣冢、王興將軍墓、廬江書院(何家祠)、海員亭、光復紀念亭、黃埔軍校校辦事處舊址、廣東省財政廳大樓、永安堂、愛群大酒店、東亞酒店、中央銀行大樓、解放軍進城式檢閱臺舊址(市府合署)、廣州解放紀念雕像合簡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臺遺址。此外,還有一批內部控制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55處,而其中約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區9.16平方公里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