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2013年8月9日,經省政府批準,徐州撤銷11個鎮、調整6個鎮的區域,共設置17個街道辦事處。調整涉及面積1426平方公里,156.4萬人口。
位置境域
徐州位于華北平原的東南部,介于東經116°22′~118°40′、北緯33°43′~34°58′之間。東西長約210公里,南北寬約140公里。
地形
徐州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市面積的90%,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間。徐州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陵山地。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占全市9.4%。徐州丘陵山地分兩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體高低不一,其中賈汪區中部的大洞山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東部,最高點為新沂市北部的馬陵山,海拔122.9米。
水文
徐州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
徐州擁有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84座,總庫容3.31億立方米,以及眾多的橋、函、渠、閘等水利設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庫相連的水網系統。
氣候
徐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氣溫14℃,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人口
2015年末,徐州常住人口為866.9萬人。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徐州有47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0268人,占徐州總人口的0.02%,開辦有1所民族中學、2所民族小學,1個新疆內地高中班。
交通
徐州擁有承東接西、溝通南北、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戰略區位優勢,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東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連霍、京福、京滬等國家高速公路主干線在此交匯,京滬、隴海兩大干線鐵路于此相交,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徐州觀音國際機場是淮海經濟區唯一的大型干線機場,徐州市運輸管道是華東輸油管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州已經初步形成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五通匯流”的立體化交通格局。
教育
徐州是科教名城,人才薈萃,全日制學校、在校大學生、專職院士、大學生創業園、國家重點學科數量均位居江蘇省第二位。整體教育實力在江蘇省內僅次于省會南京。
旅游
徐州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勝跡浩繁,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尤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古有九里山古戰場,今有淮海戰役新遺跡。厚繁的歷史古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現代化城市風貌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徐州擁有徐州云龍湖旅游集聚區、徐州賈汪旅游集聚區兩大集聚區。
截至2014年8月,徐州星級飯店總數達到134家,列江蘇省第二。截至2017年1月,徐州共有國家A級景區73家,其中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19家,3A級景區31家,A級景區總量和3A級景區數量均居江蘇省第一,4A級景區數量居江蘇省第三。
2015年,徐州接待國內外游客4008.6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91.8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