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賀蘭縣轄4個鎮、1個鄉、2個農牧場和1個街道辦事處。
地理位置
賀蘭縣位于中國黃土高原西北內陸,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在銀川平原青銅峽引黃灌溉區中部,地理坐標在東經105°53’~106°36’,北緯38°26’~38°48’之間,東臨黃河,隔河與陶樂縣相望,西倚賀蘭山,和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以賀蘭山主峰分界;南與寧夏首府銀川市郊區為鄰,北與平羅縣接壤。縣城習崗鎮距銀川市14公里。土地總面積一般統計為1208平方公里,按1987年土地調查為1254.6平方公里,約占寧夏回族自治區總面積2.33%。
地形地貌
賀蘭縣西部為山地,東部平原。擁有耕地58萬畝,98%為黃河自流灌溉。
氣候
賀蘭縣屬溫帶干旱地區,一年四季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量大。根據歷年資料統計,賀蘭縣年均日照為2935.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6%,太陽輻射總量全年為140.9千卡/厘米,6、7月太陽輻射最強,月均17千卡/厘米。4~9月為各種農作物生長期,此間太陽輻射總量達91.6千卡/厘米,占全年總輻射量的63%。氣溫高于10℃時的太陽總輻射量為85.4千卡/厘米,占全年總輻射量的58.7%。
土地資源
賀蘭縣總土地面積按統計局的統計資料為181.2萬畝,按1986年土地詳查資料為188.2萬畝。其中,黃河近代沖積平原有116.1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1.7%;賀蘭山面積約32.7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7.4%;山前洪積平原面積約為32.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7.2%;沿未利用的荒地7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7%。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底,賀蘭縣總人口(常住人口)達到235578人,其中城鎮人口102773人,鄉村人口132805人,城鎮化率43.63%。有漢、回、滿等15個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24.9%。
歷史文化
自古以來,各民族在這里繁衍,留下了不少史前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遺產。西夏在寧夏立國,有大批西夏的皇陵。除此之外,有賀蘭山巖畫、滾鐘口寺廟建筑群等文化遺跡。
賀蘭山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標志。著名的宋詞《滿江紅》(疑為后人偽托岳飛所作)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詞句。
旅游名勝
賀蘭縣地處寧夏銀川平原,東臨黃河水、西依賀蘭山,賀蘭旅游資源豐富,歷史積淀深厚、文化源遠流長,古老的黃河文化、邊塞文化、穆斯林文化和神秘的西夏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賀蘭縣境內的賀蘭山東麓、110國道東西兩側有賀蘭山巖畫、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拜寺口雙塔、艾克斯星谷、插旗口鹿盤寺、賀蘭山農牧生態旅游區、暖泉古漢墓群等旅游景點;中部有“三丁湖”、賀蘭百雀寺、宏佛塔、蘭山公園等旅游景點;東部有黃河沙棗林生態保護區、云升生態旅游觀光園、通昌南寺、黃沙古渡等。80年代賀蘭山巖畫、拜寺口雙塔、宏佛塔、插旗口鹿盤寺等文化遺址先后被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年代中期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旅游資源開發,1997年正式接待游客。2000年9月3日賀蘭山巖畫正式接待中外游客。2001年拜寺口雙塔也正式接待游客(現由銀川市管理)。2003年艾克斯星谷由艾克斯星谷旅游實業公司投資開發建設,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在后期,一些旅游項目停止開發建設。洪廣營沙漠、“三丁湖”,沙棗林等一些生態旅游資源一直沒有被開發。寧夏賀蘭山農牧生態旅游區和云升生態旅游觀光園這兩個旅游景區的開發填補了賀蘭縣沒有景區(點)接待游客的空白。截止2007底共接待旅游人數3.2萬余人,旅游總收入271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