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市相連。
梅州是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游特色區,也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兼有臺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面積15876.06平方公里,下轄2個區,1個縣級市,5個縣,2015年末戶籍人口為543.79萬人。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區松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
行政區劃
至2014年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長11.52%。年平均增長為1.10%。其中男性人口為2124282人,占50.1%;女性人口為2115857人,占49.9%。全市人口分布如下:梅江區380774人,梅縣區554745人,興寧市 962883人,平遠縣229863人,蕉嶺縣205862人,大埔縣374731人,豐順縣479025人,五華縣1052256人。
經濟
梅州市擁有9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蕉華工業園區 、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增城(梅縣)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南沙(蕉嶺)產業轉移工業園。
教育
梅城最早的教育當追溯到900年前。梅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間。據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創立州學,開培育人才風氣之先。《宋史》記載:劉安世謫居梅州,在州城中創建了第一所書院(后世稱之為元城書院),招徒講學,開建了梅州書院之先河。自清順治至光緒五年(1879)止,梅城境內共有書院9間,分別為先賢書院、立誠書院、周溪書院、培風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培南書院、梅東書院、崇實書院,其中以東山書院最為稱著。光緒年間,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學于道前街創辦;黃遵憲等人設立嘉應新學會議所,大力倡辦新學;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創辦女校;女詩人葉璧華創辦懿德女校。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
旅游業
梅州市擁有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旅游產業園”,實施國民旅游休閑計劃,舉辦重走客家遷徙古道、廣東自駕游日暨梅州精彩客都自駕旅游周等系列活動,梅州被評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目的地”、“最佳休閑城市”,雁南飛通過國家5A級評估,2015年11月,平遠五指石景區和興寧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梅縣區南壽峰健康產業園等5個景區獲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至此,梅州已開放及在建景區共129個,其中5A景區1個,4A景區9個,3A景區1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