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位于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之濱,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等2區3縣,并設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屬珠三角經濟區。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
從唐到清末1000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孕育了葉挺、廖仲愷、鄧演達、葉亞來等杰出人士;惠州是中國近代抗爭史的前沿陣地,曾建立華南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東江縱隊。
行政區劃
2009年底,惠州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
經濟
惠州市設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2月,仲愷高新區把陳江、惠環、瀝林、潼僑、潼湖等5個鎮(街道)和4個工業園區納入其下,享有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和縣(區)一級行政管理權限。
2002年,惠州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辦起了8000多家外資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7家。2008年惠州越過人均3000美元這一國際上劃分中等收入國家(地區)的分界線。
教育
惠州市中學、小學、幼兒園均勻分布,另外還有成人教育學院、技工學校、電視大學、黨校、特殊教育學校等,形成了完善的教育體系。
據府志記載:惠州府于宋代中進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來,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輩出,在詩文、書畫、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較大的成就。
2005年,惠州市考入大專以上學生11534人,比上年增加 1064人,增長10.2%;高中畢業生升學率87.2%;初中畢業生(包括了升至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升學率71.1%;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學齡兒童入學率99.9%。
風光旅游
至2011年底,惠州市建成景區60余處,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及自然保護區19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9處(惠州西湖、南昆山生態旅游區、南昆山溫泉大觀園、龍門鐵泉、尚天然國際溫泉小鎮、羅浮山風景名勝區、惠州海濱溫泉旅游度假區、永記生態園、巽寮濱海旅游區);3A景區2處(香溪堡旅游區、冠和博物館);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處(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2處(南昆山、廣東御景峰);國家生態風景區1處(白盆湖國家生態風景區);國家生態農業示范點1處(永記生態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四處(羅浮山、南昆山、惠東古田自然保護區、惠東蓮花山自然保護區);省歷史文化名城2處(惠州市、惠東縣平海古城)。
惠州市具有旅游開發潛力的景點多達900多處,屬景點高密度分布區,并具有資源多樣性的特點,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澗、島為一體,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有“嶺南第一山”羅浮山、城市型湖泊西湖、農村型湖泊泰榮度假村;首批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葉挺將軍紀念園等。自然景觀占惠州市旅游資源的75%,在惠州旅游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惠州市旅游資源豐富,景點類型多,密集程度高,容量大,山、林、海、島、湖、溫泉、瀑布等自然景觀品位高,文物古跡眾多,現代旅游設施比較完善。至2014年底,全市建成景區70余處,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及自然保護區19處,其中國家5A級景區1處(羅浮山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