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廣東省下轄地級市,潮汕三市之一地級市,位于韓江中下游,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的揭東區接壤,北連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并通汕頭市。
潮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成員城市之一,對外開放旅游城市,閩、粵、贛邊韓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65%,主要分布在饒平縣和潮安區北部。全市總面積3679平方公里,下轄潮安區(含楓溪功能區)、湘橋區和饒平縣。2014年末戶籍人口為268.8萬人。
潮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同時是粵東地區文化中心。歷史上相繼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貿易的始發地。享有”南國邦郡“、“嶺海名邦”、“海濱鄒魯”、“文化櫥窗”、”華僑之鄉“、“國家園林城市”、“潮州菜之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不銹鋼制品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行政區劃
潮州市下轄2個市轄區(湘橋區、潮安區)、1個縣(饒平縣)及1個縣級管理區(楓溪區),共設9個街道辦事處、41個鎮、891個村民委員會、120個居民委員會。楓溪區由楓溪鎮、潮州火車站區,以及由湘橋區鳳新街道分出的池湖、蔡隴兩個管理區組成,轄5個社區、26個村。
位置境域
潮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粵東地區韓江三角洲北部,東北與福建省詔安、平和縣接壤,東面與臺灣寶島隔海相望。境內主要河流是韓江及黃崗河。東西最大橫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92公里,陸地總面積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7.7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
人口
2013年末潮州市戶籍總人口267.16萬人,比上年凈增3.08萬人,其中,湘橋區人口50.77萬人。按計生口徑,全年出生率為11.78‰,死亡率5.66‰,自然增長率6.12‰。
經濟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50.2億元,增長8.2%,增速比全省高0.4個百分點。各季度GDP累計增速分別為7.5%、7.8%、7.8%和8.2%,呈逐季上升趨勢。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8.5億元、479.9億元和31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9.5%和7.1%。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為6.9:56.4:36.7。人均生產總值31302元,比上年增長7.8%。工業是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實現增加值452.5億元,增長9.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5.7%,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1.4%。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6.8%,住宿餐飲業增長5.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9%,金融業增長11%,房地產業增長4.3%。
教育
2013年潮州市普通高等院校1所,專任教師770人,在校學生16427人。小學648所,小學在校學生數18.41萬人,小學專任教師數9926人,小學招生數35277人;初中91所,初中在校學生數達10.3萬人,初中專任教師數7394人,初中招生數30590;普通高中35所,高中在校學生數達7.78萬人,高中專任教師數4180人;高中招生數2486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9%;潮州市累計建成規范化幼兒園204所、公辦幼兒園247所,在園兒童數9.64萬人。
旅游
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由于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今天人們所說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鱷渡秋風”、“西湖漁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凰時雨”、“龍湫寶塔”(原位于北閣對面江心,現仍存遺址)。
潮州新八景:潮州評選“新八景”旨在“促進文化經濟融合,展現歷史名城風采”。“新八景”為:濱江紅棉、廣場燈影、坊街亭韻、淡浮水墨、綠島晴嵐、桑浦禪泉、鳳凰天池、柘林漁火。“新八景”特色鮮明,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生態景觀兼顧,山、海資源皆備,既有歷史遺存,又有現代建筑,涵蓋潮州各區縣,“老八景”亦布列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