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國“江海之匯,南北之中”的上海,其成長充滿動感和魅力,歷來都是海納北川、經濟繁榮之地。開埠建市的一個半世紀以來,尤其是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上海已經進入城市轉型的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攻堅期。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全球化、市場化與信息化的深度發展,上海在城市功能轉型、人口持續增長、環境資源約束等方面的壓力日益凸顯。面向2040年的上海要立足歷史新起點,適應發展新趨勢,應對發展新挑戰,邁向發展新目標。
1、分目標1--更具活力:一座創新之城
在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基礎上,上海將著力提升在全球經濟的功能引領性,成為服務長三角世界城市群、服務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龍頭城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成為在全球資源配置領域具有重要話語權的國際中心城市。為此,上海應堅持功能提升、區域一體的發展理念,努力:
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瞄準未來目標集聚科技創新高端要素,培育科創能力完成動力轉換;以金融城和自貿區建設為抓手提升經濟輻射力,促進商務功能集聚;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實現文化影響力擴大;加快高端制造業的集聚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全面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領先地位。至2040年,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到5%,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左右,年入境游客量突破1500萬人,高端制造用地不低于150平方公里。
追求樞紐門戶地位穩步提升。提高亞太航空門戶樞紐能級,完善航空服務體系,實現腹地與門戶的快速鏈接;推動國際海港樞紐功能升級,實現港口布局和集疏運體系進一步優化;提升國家鐵路輸送能力,優化客貨樞紐布局;健全信息通訊樞紐服務水平,提升網絡速度與信息化水平,提高上海自由開發的全球通達能力。至2040年,國際客流比例達到40%,國際貨物中轉比例不低于15%,高速無線數據通訊網絡覆蓋率達到100%。
實現交通服務能力不斷優化。建成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模式,完善多層次的公交體系;健全軌道和干線公路網絡,優化道路的運輸服務功能;完善貨運樞紐布局,發展多式聯運的現代貨運物流體系;靈活應對新興技術發展,全面建成與全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對外對內綜合交通系統?;緦崿F10萬人以上的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全覆蓋,力爭實現平均通勤時間不大于40分鐘。
促進就業創業環境快速形成。同步加強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的就行能力,促進非核心功能及崗位疏解調整就業布局,實現產城融合;降低創新活動成本,建立寬松靈活的產業空間管理機制,鼓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環境,為青年人才提供優質且可支付的住房、公共服務和技能供給,破除國際人才流動障礙。至2040年,創新群體占就業人口比重大幅增長,新建住房中政府及機構持有的租賃性住房比重達到20%。
2、分目標2--更富魅力:一座人文之城
面對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人口結構更加多元的未來社會,上海致力于通過對城市品質魅力的不懈追求,成為城市治理成功、全球影響突出、市民高度認同的幸福人文城市。為此,上海應堅持開放包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努力:
構建多元融合的15分鐘生活圈。促進各類人群間的社會融合,針對不同人群和家庭類型的多樣化需求,調整住房的規模、結構、布局與方式,實現市民住房可負擔、可獲得;以城鄉社區為基礎構建15分鐘生活圈,充分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均等的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增強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營造優質的社區環境,推動社區交通、就業和公共交往空間品質提升。至2040年,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到100%,城鄉社區公共開放空間(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和廣場)的5分鐘步行可達率達到90%以上。
保護風格獨特的歷史遺產。對各類城鄉歷史環境要素進行整體保護,推動搶救性保護的適當實施;注重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兼顧,拓展歷史文化保護對象;健全與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鄉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體系和機制,促進歷史資源的活化。至2040年,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大幅度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公共預算比重。
塑造特色凸顯的城鄉風貌。保護城市自然景觀格局,構筑城市景觀結構,營造更多富有人性關懷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培育和發展城市的高品質文化休閑功能和旅游服務功能,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于進入的休閑游憩場所。至2040年,建成2000公里以上的綠道。
培育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圍。激發全社會的文化活力,鼓勵城市文化進一步包容開放,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塑造兼具人文底蘊和創意時尚的現代都會,使得全體市民和國內外來滬人士感受到上海的歷史沉淀和文化氛圍。至2040年,文化產業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比重達到15%以上。
3、分目標3--更可持續發展:一座生態之城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資源約束帶來的發展瓶頸,上海致力于在2040年建設成為擁有較強適應能力和更具韌性的生態城市,并通過空間資源環境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動態改善,成為引領國際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杠桿。為此,上海應堅持生態優先、睿智增長的發展理念,努力:
開展氣候變化的積極應對。著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超大城市多元化風險,推動能源結構戰略轉型,倡導建立市民公交出行的交通理念,引導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完善防汛除澇保障體系,推動“海綿城市”建設,主動應對海平面上升與地面沉降;提高城市應對熱島效應和極端自然災害天氣的能力,強化城市防護體系建設,降低自然災害損失。至204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應的比重達到20%,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15%左右。
營造綠色開放的生態網絡。在嚴格管控城市增長邊界的基礎上,優化市域城鄉空間結構,加強土地集約復合利用,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嚴守生態優化的發展底線,錨固海陸自然生態格局和基底,構建覆蓋全市域的多層級、網絡化、功能復合的生態網絡體系,加強生態區域、公園綠地的建設,提升生態系統保護與治理能力,切實提高城鄉環境質量。至2040年,建設用地總面積鎖定為3200平方公里,生態用地占陸域面積的比重不低于60%。森蘭覆蓋率達到2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力爭達到15平方米。
建設科學全面的環保治理體系。全面加強大氣、水、土壤等污染的源頭防控、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固體廢物資源利用,不斷提升城市資源利用效率。健全環境治理協同機制,推動區域、流域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共享。PM2.5等環境空氣質量指標在盡快達到國家標準的基礎上,逐步接近發達國家國際大都市水平。至2040年,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
形成穩定高效的綜合防災能力。不斷提高城市各類能源供給的安全保障度,加強區域水資源合作保障水安全,加強防汛工程建設,提高供應系統抗風險能力。保障城市生命線和信息通信安全運行,強化防災空間保障體系建設,健全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的綜合防災和應急救援機制,發揮地區綜合防災中心的作用。至2040年,中心城應急避難場所人均有效避難面積達到2.0-3.0平方米。
城市性質
基于對全球趨勢和發展潮流的判斷,對國家戰略與發展要求的相應,立足對上海城市功能內涵的判斷,綜合對上一版城市性質的延續與提升,提出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資源環境緊約束下的睿智發展
上海在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過程中,面臨著人口繼續增長和資源環境約束的壓力。為應對資源環境緊約束的挑戰和城市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上海將以成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城市為目標,落實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要求,牢牢守住土地、人口、環境、安全等底線,實現內涵發展和彈性適應,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睿智發展的轉型路徑。
1、嚴格落實中央嚴控超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
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至2040年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2、滿足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合理需求
考慮到上海作為全球城市在人口結、分布和流動性上的特點,對水資源、能源、交通、信息、生態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供給及就業崗位等要素資源的配置作一定的彈性預留,以應對不同情景下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一下暫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在內的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合理需求。
3、以用地供給強化人口規模調控
在建設用地總量鎖定前提下,結合不同區域人口目標,按照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標準,加強分區、分類指導,調控土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以及開發強度,實現人口規模調控。
網絡化、多中心的空間體系
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從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的定位謀劃上海未來城市發展的戰略框架,構建開放協調的發展格局,控制中心城周邊地區蔓延,發揮新城、新市鎮吸納人口和帶動地區發展的作用,形成“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空間體系。
一、引領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交匯點,上海將率先落實國家戰略,更加主動承擔國家使命,充分發揮在服務全國、聯系亞太、面向世界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長江流域等地區的城市協同發展,形成區域合力共同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
二、構建開放緊湊的上海市域空間格局
以功能提升為出發點,以結構性優化調整為核心,從市域層面對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和格局優化。重點以生態基地為約束,以重要的交通廊道為骨架,以城鎮圈促進城鄉統籌,以生活圈構建生活網絡,優化城鄉體系,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動體系,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總體空間結構。其中,“一主、兩軸、四翼”,以中心城為主體,沿黃浦江、延安路-世紀大道兩條發展軸引導核心功能集聚,并強化寶山、虹橋、閔行、川沙四個主城片區的支撐,共同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區?!岸嗬取⒍嗪?、多圈”,基于區域開放格局強化沿江、沿灣、滬寧、滬湖等重點發展廊道,形成具有同城效應的大都市圈;基于功能集聚培育重點發展城鎮和社區,基于公共服務設施共享構建城鎮圈和社區生活圈,實現區域協同、空間優化和城鄉統籌。
根據市域生態基底格局對空間邊界的限定,結合綜合交通對城鎮發展的骨架支撐作用,在延續和優化“1966”城鄉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由“主城區-新城-都市鎮-鄉村”組成的城鄉體系。
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滿足市民多元活動為宗旨,結合城鄉空間布局,構建由主城區和郊區兩類地域,中央活動區(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以及社區中心等四個層次組成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其中,主城區內,由中央活動區(城市中心)、主城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四級構成。郊區,由新城中心/核心鎮中心、新城地區中心/新市鎮中心(核心鎮除外)、社區中心三級構成。
三、嚴格空間分區管制
按照市域空間結構形成以“四線、三區”為基本框架的土地分區管制體系,統籌各類規劃的空間要求,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和空間管制。
四、明確空間發展策略
針對中央活動區、主城片區、城鎮圈等空間類型和功能板塊,提出相應的空間政策,形成不同的特定政策區,強化城鄉空間資源統籌和全覆蓋、差異化的規劃引導。
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
應對全球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革命,上海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培育城市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際門戶樞紐地位,提高國際內兩個扇面的服務輻射能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培育科技創新策源力、繁榮文化影響力、保障高端制造業實力,提升在全球經濟領域的功能引領性,激發城市經濟的內生動力。
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
市民幸福是城市發展的根本追求。未來上海將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環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歸屬感和認同感更強。進一步挖掘“開放、規則、精致、時尚”的海派文化內涵,保護城市寶貴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對各類人才和全體市民的吸引力。
更可持續發展的韌性生態之城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等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針對當前重要生態空間被逐步蠶食,城市的生態游憩空間相對匱乏,生態環境有待改善的瓶頸問題,上海致力于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錨固和建設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生態空間體系,加強基礎性、功能型、網絡化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增加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和韌性,提高市政基礎設施對城市運營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