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統籌安排各業各類用地,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編制《河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本《規劃》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耕地為前提,以合理有效控制建設用地為重點,以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核心,統籌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格局,提高土地資源對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規劃》主要闡明規劃期內全省土地利用戰略、耕地保護、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協調土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重大土地利用目標和措施,是落實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引導全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綱領性文件,是實施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規劃城鄉建設的重要依據,是土地利用的宏觀性、戰略性、約束性規劃,是落實《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重要環節。
《規劃》以2005年為基期, 2020年為目標年,2010年為近期目標年?!兑巹潯贩秶鸀楹颖笔⌒姓爡^內全部土地(未含歸河北省管轄,但行政轄區面積統計在天津的蘆臺、漢沽管理區),總面積1884.34萬公頃(28265.08萬畝)。
第一章 土地資源狀況與形勢
第一節 自然與經濟社會概況
河北省地處華北東南部,位于北緯36°03′~42°40′,東經113 °27′~ 119°50′之間,居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內環京、津,北與遼寧、內蒙古為鄰,西與山西為鄰,南與河南、山東接壤,是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是首都的生態屏障,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一、自然條件
河北省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是全國唯一具有壩上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海洋的省份。壩上高原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7%,海拔在1200米以上,草場廣闊,是我省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0.5%,海拔由北部、西部山地800~1000米向東逐漸降為100米,森林面積較大,是全省重要的農林和礦產品生產基地;平原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9.8%,海拔由山麓平原100米降為沖積平原50米以下,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是全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城鎮集中分布地區。
河北省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晝暖夜涼,冬季寒冷少雪。全省年日照時數為2450~3100小時,由南向北逐漸增加;年平均氣溫0~13℃,無霜期80~220天,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多年平均降水量531.7毫米,由燕山和太行山向兩側逐漸減少,降水年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
河北省土壤類型多樣,共有21個土類、55個亞類,呈帶狀分布,栗鈣土、棕壤、褐土、潮土面積較大。多數土壤質地為壤質,適宜農林牧業生產,但部分土壤養分含量較低。
河北省境內主要由灤河水系、海河水系、遼河水系、內陸水系四大水系組成。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04.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120.0億立方米,人均地表水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水資源缺乏是制約河北7省土地資源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經濟社會概況
2005年末全省總人口6851萬人,城市化水平37.5%,國內生產總值10096.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4782元,全部財政收入1035.2億元,人均財政收入1573元。鐵路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為4887公里和2135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五位。全年糧食總產量2598.6萬噸;棉花總產51萬噸;油料總產152.7萬噸;瓜菜總產6187萬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7.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81.6元。
第二節 土地利用狀況
一、土地利用現狀
2005年全省農用地1306.56萬公頃(19598.4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69.34%;建設用地173.25萬公頃(2598.7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9.19%;未利用地404.53萬公頃(6067.8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21.47%。
——農用地中,耕地641.04萬公頃(9615.57萬畝)、園地60.93萬公頃(914.02萬畝)、林地439.29萬公頃(6589.31萬畝)、牧草地81.02萬公頃(1215.24萬畝)、其他農用地84.28萬公頃(1264.3萬畝),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34.02%、3.23%、23.31%、4.3%、4.48%。
——萬公頃,農村居民點用地99.04萬公頃、交通用地10.88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2.52萬公頃、其他建設用地12.29萬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05%、5.25%、0.58%、0.66%、0.65%。
二、土地利用特點
——土地利用地域差異顯著。東南部平原以耕地和城鄉建設用地為主,是保障全省糧食安全的關鍵地區。東北部的燕山山地以林地和未利用地為主,是全省森林集中分布區;壩上地區以耕地和牧草地為主,是全省牧草地的集中分布區;西北部山間盆地和太行山山地以耕地和未利用地為主。
——土地利用結構以農用地為主,建設用地比重相對較低。農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高達69.34%,土地利用以農業為主。建設用地比重占9.19%,土地利用強度相對較低。
——未利用地面積大,耕地后備資源少。全省未利用地404.53萬公頃(6067.88萬畝),但可開墾為耕地的后備資源潛力僅為16.25萬公頃(243.75萬畝)。
——城鎮用地比例小,農村居民點用地比例大。2005年全省城鎮化率37.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49個百分點,城鎮建設用地僅占城鄉建設用地的13%,而農村居民點用地占城鄉建設用地的72%,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184.02平方米,用地規模大,集約水平低。
三、上輪規劃實施取得的成效
河北省高度重視土地管理工作,自《河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批準實施以來,嚴格規劃實施管理,在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實施土地用途管制、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加強耕地保護,保證了糧食安全。1997—2005年全省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13.19萬公頃(197.85萬畝),高于各類建設占用耕地9.83萬公頃(147.45萬畝)的規模,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有余?;巨r田保護面積穩定在587萬公頃(880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由425.37萬公頃(6380.55萬畝)增加到451.06萬公頃(6765.90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600萬噸左右,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加強土地宏觀調控,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地。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有保有壓,科學調控土地利用供給。 1997—2005年安排新增建設用地總量16.92萬公頃(253.80萬畝),省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社會事業項目等用地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加強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采取綜合措施,狠抓節約集約用地工作,加大內涵挖潛力度,2001—2005年共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55萬公頃(23.25萬畝)。2005年與1996年相比,全省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從17萬元/公頃提高到50萬元/公頃,增長了2.94倍,11個設區市主城區人均城鎮工礦建設用地下降11.6平方米,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加強土地生態建設,初步遏制了土地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多渠道加大投入,大力加強土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1997—2005年,全省累計實現生態退耕43.4萬公頃(651萬畝),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5萬平方公里,增加林地面積54.85萬公頃(822.75萬畝),減少裸土地面積1083.25萬公頃(16248.7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京津風沙源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均耕地逐步減少,人地矛盾日益加劇。1997~2005年全省耕地減少48.67萬公頃(730.05萬畝),年均減少5.41萬公頃(81.15萬畝),人均耕地由1996年的1.5畝下降到2005年的1.4畝,低于全國1.44畝的平均水平。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高質量耕地還將繼續減少,人地矛盾將會日益加劇。
——用地結構不盡合理,土地利用不夠充分。城鎮工礦建設用地總體偏小,占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的28.0%;農村居民點用地偏大,占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的 72.0%。未利用土地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1.5%,土地利用不夠充分。
——建設用地利用較粗放,人均用地超標。全省人均城鎮工礦用地149.2平方米,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184.02平方米,人均用地超標問題突出。全省城鎮空閑土地1844.01公頃(2.77萬畝),閑置土地2259.92公頃(3.39萬畝),批而未供土地2012.92公頃(3.02萬畝),建設用地利用比較粗放。
——局部區域生態環境脆弱,土地退化問題依然存在。全省沙化土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14.5%,水土流失面積占山區土地面積的55.45%,草場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53%,濱海和內陸濕地面積萎縮,城鎮周圍、工礦企業、河流及周邊土地污染問題比較突出。
——執法環境日益復雜,違法違規用地現象時有發生。1997~2004年全省違法用地面積累計7.28萬公頃(109.20萬畝);其中違法占用耕地4.28萬公頃(64.20萬畝)。違法違規用地屢禁不止,形式多樣,處理較難。
第三節 土地利用和管理面臨的形勢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凸顯期,土地管理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對土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視,土地管理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和完善,全社會對土地管理的認識普遍提高,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保護土地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為保護耕地,加強土地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從土地利用狀況看,河北地貌與土地類型多樣,沿海灘涂荒山資源豐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空間較大,耕地后備資源仍有一定潛力,保護耕地和保障發展用地具有較好的基礎條件。
——從經濟發展看,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以及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將極大促進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土地利用率、生產率的提高。
二、挑戰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需求壓力不斷加大。環渤海地區是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我國區域發展的第三個增長極,河北作為環渤海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呈現進一步加快的態勢。按照“十一五”規劃,2010年全省GDP將達到1.7萬億元(2005年價格),總人口達到7092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5%左右。2020年全省GDP將達到 3.7萬億元,總人口達到7480萬人,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7%。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建設用地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將更加凸顯。
——確保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壓力不斷加大。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穩定農業生產意義重大。全省耕地的減少,特別是糧食主產區耕地的減少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壓力。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避免還要占用一部分耕地,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壓力愈來愈大。
——建設美好家園,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壓力不斷加大。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生態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省內環京津、東臨渤海,西北與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接壤,生態脆弱的農牧交錯地帶呈一條弧帶狀貫穿于全省北部和西部,生態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全省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現象依然存在,林地、牧草地和濕地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較高的土地保護受到嚴重威脅。河北作為京津的生態屏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責任重大。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戰略
第一節 土地利用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以保護耕地為前提,以有效控制建設用地為重點,以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核心,統籌區域和城鄉土地利用,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構筑良好的土地利用結構與空間格局,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二、原則
——嚴格保護耕地。全面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加強對耕地和基本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穩定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全省糧食安全。
——節約集約用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加強建設用地空間管制,促進城鄉用地統籌,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與效益。
——統籌各業各類用地。堅持 “五個統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引導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區域協調,走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道路。
——加強土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統籌安排生產、生活和生態用地,加強京、津、冀生態屏障建設,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保護與建設,促進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完善規劃實施管理體系,深化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積極探索建立經濟、技術和社會監督等全方位管理機制,促進土地資源合理保護與利用。
第二節 土地利用戰略定位
根據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科學確定河北省土地利用戰略,為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合理保護與利用提供依據。
一、環渤海地區重要組成部分,基礎設施產業用地重點區
當前,環渤海地區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三個增長極。河北位于環渤海中心地帶,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發展,必將推動河北經濟的加速崛起。河北省擁有秦皇島、唐山、黃驊三大港口,隨著港口功能和疏港基礎設施的完善,河北將成為“三北”地區 “東出西聯”的橋頭堡、產業集聚重點地區。在土地利用上,將呈現基礎設施用地和產業用地較大幅度增加的趨勢。
二、城鎮化加速發展,城鎮用地快速增長區
2005年河北省城鎮化水平37.5%,城鎮化明顯滯后。當前,河北省城鎮化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城鎮用地規模增加很快,保障城鎮用地,特別是區域中心城市的用地需求,成為規劃期內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華北糧食主產地,耕地保護重點區
河北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出發,河北省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穩定耕地和基本農田面積。
四、京津生態屏障,土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重點區
河北省地處京、津上游,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建立生態屏障,對保護京、津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