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Ordos)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毗鄰晉陜寧三省區。鄂爾多斯市轄2區7旗,“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東部、北部和西部分別與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阿拉善盟隔河相望;南部與陜西省榆林市接壤。地理坐標為北緯37°35′24″-40°51′40〞,東經106°42′40〞-111°27′20〞。東西長約400千米,南北寬約340千米。總面積86752平方千米。
鄂爾多斯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18個典型地區之一,也是內蒙古的經濟新興城市,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爾多斯是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最具創新力城市、全國生態園林城市、排名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全國首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

行政區劃
鄂爾多斯轄2個市轄區和7個旗。
市轄區:東勝區、康巴什區。
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
位置境域
鄂爾多斯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腹地。東、南、西與晉、陜、寧接壤,北及東北與自治區最大城市包頭以及首府呼和浩特隔河相望。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40公里,總面積8675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鄂爾多斯市自然地理環境的顯著特點是,起伏不平,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復雜,東北西三面被黃河環繞,南與黃土高原相連。地貌類型多樣,既有芳草如茵的美麗草原,又有開闊坦蕩的波狀高原;鄂爾多斯市境內五大類型地貌,平原約占總土地面積的4.33%,丘陵山區約占總土地面積的18.91%,波狀高原約占總土地面積的28.81%,毛烏素沙地約占總土地面積的28.78%,庫布其沙漠約占總土地面積的19.17%。
人口數量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1940653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39544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45212人,增長39.07%。年平均增長率為3.35%。其中婚育齡婦女426497人,比2007年同期增加7526人,增幅為1.80%,綜合節育率為92.41%。
民族組成
鄂爾多斯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蒙古族17.7萬。
蒙古語
鄂爾多斯的官方語言是漢語普通話和蒙古語鄂爾多斯土語,使用于正式場合。
鄂爾多斯地區有15%左右的蒙古族,大部分會使用蒙古語,牧區比例較大,鄂爾多斯蒙古語方言為內蒙古方言的鄂爾多斯土語。與其他蒙語方言比較特點是有φ元音,有陽性元音;在語音上,表現在復合元音、前化元音與聘化輔音、重音等方面;在語法上,表現在名詞格的范疇與動飼某些形態變化方面;在詞匯上,表現在方言詞的構成,某些詞匯意義的變化等方面。
漢語
鄂爾多斯的漢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為晉語,屬于晉語的鄂爾多斯方言。
鄂爾多斯漢語方言屬于晉語方言,歸內蒙古晉語大包片,與晉北晉語、陜北晉語、冀西晉語有著很深的淵源。
鄂爾多斯漢語方言,大體分為三個小片,整體來說大同小異。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杭錦旗這三旗的沿河地區(黃河幾字彎南岸沿岸地區)講的是“灘套話”;上述三旗的梁外地區以及鄂托克旗北部和東勝區、康巴什區大部、伊金霍洛旗大部講的是“梁外話”;鄂托克旗南部、鄂托克前旗、烏審旗及鄰近的其他旗區小部分地區,講的是“西旗話”。鄂爾多斯方言中有豐富的動態助詞,常常借助“個”、“蘭”是其最大的特點。這不僅使鄂爾多斯方言可以準確的表達說話者所指的時間段,也使日常交流用語更加活潑和親切,這與鄂爾多斯這個蒙漢文化交織地區的人民純樸大方的性格相映成輝。
旅游編輯
成吉思汗陵園、響沙灣、恩格貝、庫布其沙漠度假村、烏審召廟、鄂爾多斯草原、碧海陽光國際溫泉度假村、秦直道、巴音陶勒蓋敖包、世珍園旅游區、西鄂爾多斯珍稀植物自然保護區、王愛召、百眼窟、轉龍灣旅游度假村、昭君墳、準格爾召、百眼井、郡王府、恐龍足跡化石、鄂爾多斯紅堿淖、黃河峽谷、油松王、阿爾寨石窟、“鄂爾多斯人”文化旅游區、無定河烏審召廟、九城宮生態園、七星湖、釋尼召沙漠人工湖、烏仁都西、萬家寨水利樞紐、庫布齊沙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