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市(Hulunbuir),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之間。東鄰黑龍江省,西、北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33公里的邊境線。呼倫貝爾市總面積26.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東省與江蘇省兩省面積之和。
2001年10月10日撤盟設市,政府駐地海拉爾區。地區人類發展指數為高。2015年地區人均GDP(與常住人口相比計算)為63131元(合1.0138萬美元)。有濱洲鐵路等多條鐵路和111國道、301國道、綏滿高速公路經過。
2012年7月9日入選國家森林城市。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有8個國家級一、二類通商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呼倫貝爾市轄2個市轄區、4個旗、3個自治旗,5個市。
位置境域
呼倫貝爾市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東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總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面積的21.4%,相當于山東省與江蘇省兩省面積之和。南部與興安盟相連,東部以嫩江為界與黑龍江省為鄰,北和西北部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國交界。邊境線總長1733.32公里,其中中俄邊界1051.08公里,中蒙邊界682.24公里。
地形特點
呼倫貝爾市西部位于內蒙古高原東北部,北部與南部被大興安嶺南北直貫境內。東部為大興安嶺東麓,東北平原——松嫩平原邊緣。地形總體特點為:西高東低。地勢分布呈由西到東地勢緩慢過渡。
土地資源
截至2007年,呼倫貝爾市土地總面積3.8億畝,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全市土地有8大類,二級分類共42種類型,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鈣土和草甸土為主,土質肥沃,自然肥力高。2007年,全市土地面積25.3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場面積1.26億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33.2%,退耕還草面積100萬畝,退牧還草面積480萬畝;地方有林地面積453萬公頃。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呼倫貝爾常住人口為2549278人,與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73654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87265人,減少6.84%。年平均增長率為-0.71%。
呼倫貝爾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311382人,占51.44%;女性人口為1237896人,占48.56%。常住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25,下降為105.94。
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12299人,占12.25%;15—64歲人口為2030088人,占79.63%;65歲及以上人口為206891人,占8.12%。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7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為5.38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1個百分點。
民族
呼倫貝爾境內生活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倫春等32個民族。
2010年,呼倫貝爾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098400人,占82.31%;蒙古族人口為230008人,占9.0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220870人,占8.66%。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43576人,減少6.40%;蒙古族人口減少4551人,減少1.94%;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39138人,減少15.05%。
旅游
呼倫貝爾旅游資源富集,是國家旅游局認定的中國六大重點旅游開發區之一,是中國旅游二十勝景之一,是國家級草原旅游重點開發區。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山侵華日軍要塞遺址、金帳汗蒙古部落、鄂溫克博物館、巴彥呼碩旅游景區、西旗知青文化展、巴爾虎博物館、東旗甘珠爾廟、諾門罕戰爭遺址、額爾古納俄羅斯家庭旅游戶、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敖魯古雅獵民點、嘎仙洞、達斡爾風情園、朝鮮人家、牙克石鳳凰山莊、鳳凰山滑雪度假區、滿洲里國門、呼倫湖小河口、滿洲里歐式婚禮宮、滿洲里套娃廣場、滿洲里中蘇步行街、紅花爾基原始樟子松國家森林公園、阿爾山雪域溫泉等。
飲食
大部分人還保留著原籍的習慣,主食有粥、面條、饅頭、米飯等。但在嶺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這些均與當地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同胞一樣,所不同的是漢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無論嶺東嶺西,稻米飯已成為主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地區的飲食文化逐漸開放,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融,各市區都已出現了一些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和飯館。
民間藝術
在呼倫貝爾的城鎮、農區、林區中漢族較為集中的地區,一般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和農村的閑暇季節,群眾文娛活動較活躍。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轉、單出頭表演和冰雕、冰燈、彩燈展覽等,城市還興起了焰火晚會。
秧歌
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龍燈、腰鼓、踩高蹺、跑驢、劃旱船、擔花籃、大頭娃、耍獅子、戲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有些秧歌中穿插活報劇表演。表演者濃妝艷抹,形象夸張,服裝五光十色,鮮艷奪目。男女均穿綢緞衣褲,腰系彩綢。鑼鼓隊多為男子,身著彩色綢服,頭扎白羊肚手巾。有些秧歌的內容增加了武術、服飾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秧歌成為城鎮、農村和林區群眾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