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是青海省地級市。因位于青海湖以東而得名。位于東經100°41.5′~103°04′之間;北緯35°25.9′~37°05′之間。東部與甘肅省的天祝、永登、永靖、臨夏、甘南等州(市)、縣毗鄰,其它三面分別與本省海北、湟中、黃南等州縣接壤。東西長200公里,南北寬180公里,總面積1.32萬平方公里。
海東氣候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礦藏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人口相對集中,經濟較為發達,是青海重要的農牧業經濟區和鄉鎮企業較發達地區之一。
行政區劃
海東市轄2個市轄區(樂都區、平安區)、4個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地理環境
海東市內氣候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其基本特點是:高寒、干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小,氣候地理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隆雨量隨海拔增高而遞增。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區及山區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黃河、湟水河谷地帶較溫暖。年平均氣溫3.2℃─8.6℃左右,最高氣溫25.1℃─33.5℃,最低氣溫-18.8℃─-25.1℃左右。年平均隆雨量319.2─531.9毫米。多集中在7─9月之間,相對濕度一般為57%─63.66%;蒸發量為1,275.6─1,861毫米。風速為1.9─2.5米/秒,最大風力8級,多出現在冬末春初時期。年平均日照2,708─3,636小時。無霜期約90天左右。作物生長期196─250天左右。
人口
截至2010年底,海東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305939人,占21.90 %;15-64歲的人口為 999083人,占71.52% ;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1824人,占6.58%。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9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8個百分點。
經濟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7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53.1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完成201.3億元,增長20.4%;第三產業完成123.3億元,增長11.5%。地區生產總值等五項指標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14元,增長9.18%。農民人均純收入6979元,增長12.8%。
教育
2013年海東各類學校944所,在校學生26.4萬人。其中:普通中學105所,在校學生8.3萬人,在校生減少3.39 %,招生增加0.56%,畢業生減少6 %;職業中學6所,在校學生1.75萬人,在校生減少8.06 %,招生減少9.86 %,畢業生減少9.18 %;小學549所,在校學生12.2萬人,在校生減少6.57 %,招生減少7.79 %,畢業生增加1.15 %;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188人,減少34.7 %;幼兒園279所,在園幼兒4.1萬人,增加1.6%。適齡兒童入學率99.78%,初中適齡入學率、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98.54%、103.99%。
旅游
海東市旅游以自然生態文化與歷史人文為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和宗教文化資源為重要內容。區內有被稱為青藏高原“西雙版納”的植物王國孟達自然保護區及青藏高原“綠寶石”的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有全國唯一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和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青?!盎▋骸?,土族“安昭舞”、“納頓會”,撒拉族服飾、飲食等民俗風情,藏族射箭會、賽馬會、鍋莊舞等傳統節慶民俗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黃河流經海東境內189公里,以黃河秀水文化為主要載體的海東旅游新形象正在形成;海東市影響廣泛的有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全市有瞿壇寺、文都大寺、班禪故居等著名景點30多處。海東已初步勘查發現的人文景觀資源有1000多處,境內有4000多年歷史的史前人類災難遺址—啦家遺址和以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為代表的柳灣墓地等遺址遺跡,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和科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