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范圍和期限
大同市全部行政轄區,包括四區七縣,即城區、礦區、新榮區、南郊區、左云縣、大同縣、陽高縣、天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總面積14112平方公里。
本次規劃期限為2015-2030年,其中近期為2015-2020年,遠期為2021-2030年。
(二)全市發展總目標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立足區位交通優勢,融合多元資源條件,創新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將大同市建設成為對接京津冀、輻射晉冀蒙交匯地區的新興區域中心、山西省資源型城市轉型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示范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城和生態宜居城市。
(三)市域人口規模和城鎮化水平
規劃到2020年,大同市常住人口370萬人左右,城鎮人口25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達到68%左右;規劃到2030年,大同市常住人口410萬人左右,城鎮人口31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達到76%左右。
(四)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一核三副,一軸一帶”的城鎮空間格局。“一核”即大同都市區核心區,包括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和大同縣的全部轄區,是引領大同全市發展的核心;“三副”指左云縣城云興鎮、陽高縣城龍泉鎮、渾源縣城永安鎮三個市域次中心城市;“一軸”即區域中軸,是全市城鎮發展和戰略性產業集聚的核心地區;“一帶”即特色城鎮發展帶,是全市特色小城鎮發展和綠色產業崛起的重點地區。
(五)市域產業空間布局
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前提、以城鎮為依托、以園區為載體,構筑“一極、兩帶、三板塊”相對集聚的產業布局框架。“一極”即中心城市產業核心區。“兩帶”即“新興產業發展帶”與“特色經濟發展帶”兩條產業發展帶。“三板塊”即“煤炭相關產業板塊”、“綠色經濟產業板塊”與“生態特色產業板塊”三個特色產業發展板塊。
(六)市域綜合交通體系
大同市域內發展以公路方式為主、鐵路方式為輔的運輸模式。市域對外運輸公鐵并重,利用區域性的高速公路和鐵路構建區域運輸通道。
強化大同中心城區、左云縣城云興鎮、陽高縣城龍泉鎮、渾源縣城永安鎮等市域主要城鎮間的交通聯系,構建一環七射高速公路網,國省干線公路網絡化發展,強化城鎮軸帶上的客運鐵路建設。
在大同-張家口、大同-北京、大同-保定、大同-烏蘭察布、大同-呼和浩特、大同-太原等主要對外方向規劃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設施,形成復合交通廊道。
(七)市域生態環境保護
構建“三區三帶六廊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三區”即北部防風固沙生態區、中部水源涵養生態區、南部山地自然景觀生態區;“三帶”即三條主要生態功能帶,包括晉蒙邊界防風固沙帶、桑干河水源涵養帶和恒山山地景觀帶;“六廊”即六條主干河流構成的山水生態走廊,分別為御河、十里河、南洋河、渾河、壺流河和唐河生態廊道;“多節點”即市域重要的生態斑塊,包括主要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