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銅仁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原則同意銅仁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確定的市域城鎮發展目標、城鎮規模等級結構、職能分工、城鎮空間結構布局、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公共服務體系規劃、綜合防災規劃和空間管制規劃。
(一)實施該規劃時,要進一步強化銅仁市中心城區作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培育德江、思南作為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江口、石阡、印江等重點縣城,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增強各級中心城市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有重點地發展主要交通沿線小城鎮。在小城鎮建設發展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著重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小城鎮建設質量和水平,逐步增強小城鎮綜合功能。
(二)要按照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統籌安排市域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市域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及供水、供電、通訊、防災等基礎設施體系,盡快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功能明確、發展協調的市域城鎮體系。
(三)市域城鎮化水平:2020年為46%,城鎮人口150萬人;2030年為60%,城鎮人口230萬人。
二、關于銅仁市城市總體規劃
原則同意《銅仁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規劃區、規劃年限、城市性質、規模、布局、發展方向和各項專業規劃、技術經濟指標。
(一)城市規劃區。
銅仁市城市規劃區包括碧江區、萬山區和松桃縣盤信鎮、大興街道、正大鎮及江口縣雙江鎮、壩盤鎮、太平鎮(不含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792平方公里。
銅仁市中心城區主要向南、向北擴展,按照“東限、西引、南聯、北延”的方針,形成具有自然山水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格局。
(二)規劃年限。
近期:2013年至2020年。
遠期:2021年至2030年。
(三)城市性質和發展規模。
1.城市性質:武陵山區省際區域中心城市,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生態文化旅游城市,高新技術和特色輕工產業基地。
2.發展規模:
(1)中心城區規劃人口規模:2020年為60萬人,2030年為120萬人。
(2)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規模:2020年為61.04平方公里,2030年為119.77平方公里。
(四)用地總體布局。
原則同意《總體規劃》所確定的“四區九組團兩節點”的總體布局結構。其中,“四區”由老城區、碧江新區、銅仁高新產業新區、萬山轉型示范新區組成;“九組團”指正大組團、大興組團、川硐組團、涼灣組團、三寨組團、燈塔組團、老城組團、開天—茶店組團、老山口—萬山—高樓坪組團;“兩節點”指壩黃鎮、寨桂村特色發展節點。老城區在現狀基礎上優化提升,進一步完善功能;碧江新區是銅仁新的城市中心所在地和承載城區主要人口的綜合性新城區,包括川硐、涼灣、三寨、燈塔四個功能組團;銅仁高新產業新區由正大和大興兩個功能組團構成,是銅仁市的工業新區;萬山轉型示范新區由開天—茶店、老山口—萬山—高樓坪兩個功能組團構成。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依照規劃將工業集中布局,形成“一高、一特、一重”的工業格局。“一高”指銅仁高新技術開發區,位于中心城區北部,以一類工業為主;“一特”指碧江經濟開發區,位于中心城區中東部,以二類工業為主;“一重”指萬山經濟開發區,位于中心城區南部,以二、三類工業為主。新建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原則。
(五)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規劃人均建設用地99.81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25.23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11.06平方米。
三、規劃實施
原則同意《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實施措施和建議,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
(一)要在銅仁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指導下,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抓好市域各級城鎮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加強對市域重大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引導全市城鎮合理布局,優化城鎮結構,增強城鎮功能。
(二)要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抓緊編制城市詳細規劃和新一輪近期建設規劃,進一步明確規劃強制性內容。同時,要認真推行規劃公開公示制度,依法及時向社會公布經法定程序批準的城鄉規劃。
(三)要嚴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切建設活動都必須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隨意改變和調整。銅仁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格依法行政,采取有力措施,對規劃區內的一切建設用地與建設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切實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四)要加強對《總體規劃》實施、修改的監督檢查,并將監督情況和處理結果依法公開,供公眾查閱和監督。每年應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規劃實施情況。同時,定期對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將評估情況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