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城工業園區(前身為大城摩配園區)轄四個村街、一個市場,幅員面積17.2平方公里,人口8297人,耕地9228畝,是一個以產銷摩托車配件為主的專業市場。1999年經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建立河北省摩配技術民營科技產業園區,2006年3月被河北省政府確立為省級工業園區,同年4月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大城工業園區。園區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已建成1.2平方公里。
近年來,園區工委、管委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為出發點,認真貫徹落實縣委九屆和十次黨代會精神,按照“工業強縣”和“創新大城”大討論活動要求,堅持“工業強區、項目立區”,增上項目“突出大不放小”的發展思路;認真遵循“一業為主、多業并舉,工業支撐、二三產聯動”的發展定位,以“工業為核心,民營為主體,園區為平臺”,努力把大城工業園區建設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新型工業園區。目前,大城工業園區正在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已經成為大城縣域經濟的特色行業之一和骨干支柱產業之一。
發展經濟,造福一方
自2005年以來,園區新上生產加工型企業61家,總投資5.93億多元,其中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16個,結束了園區2000年以前只銷售,無加工、少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歷史,進一步增強了園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園區經銷門店和工業企業達685家,生產加工型企業140家,年納稅近千萬元,營業額達7億元。
目前園區經銷、生產40余種進口、國產摩托車全部型號的上萬種配件,可生產除輪胎外的全部摩托車零配件,其中有24種產品分別獲省市名牌產品稱號,有20余種產品獲“質量信得過產品”稱號,15種新產品在國內、國際新技術博覽會上獲獎,大城工業園區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摩托車配件集散地。園區經濟為群眾創造了11000個就業崗位,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使園區所屬村街和周邊村街群眾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道路。2005年,園區內村街人均收入突破了4200元。
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園區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園區所屬村街“兩委”班子思想堅定,工作熱情高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農民群眾人心思進,社情、民情穩定,群眾思想健康向上;教育、衛生及文化娛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質量實現了質的提高。 2005年至今,園區投資800余萬元用于新農村建設。一是投資530萬元完成了總長4397米的園區一期起步路建設,初步構成了“一橫一縱”的路網框架,為企業入駐提供了堅實的交通保障。二是結合市場基礎設施和文明生態村建設,投資130萬元,新建、改建市場、村內及村外街道30余條,4.5萬平方米,新建吃水及排水管道、溝渠3200余米,進一步完善、提高了市場服務功能;四村街種植各種樹木1.6萬株,安裝路燈30余盞,修建了小花園,購置了健身器材,修建了垃圾池。三是投資40萬元完成了阜草中心小學后期建設,維修東阜小學校舍103間,新建付莊、黃得務村2所幼兒園,全面實現了學前三年教育;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安全教育,確保了教育、教學安全。四是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在為村民創造潔、靜、亮、美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投資60余萬元興建了圖書室、健身場、娛樂園等文化體育設施;成立了村街業余文化表演隊,農閑及逢年過節時舞一舞、樂一樂,既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占領了廣闊的農村陣地,又避免了飽暖生閑事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積極發展會展經濟,鞏固了在全國摩配行業的領先地位。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園區先后于2003年4月14日至16日和2005年9月8日至10日在廊坊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了23屆(春季)全國摩托車及配件展示交易會和中國國際摩托車及配件展示交易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第23屆(春季)全國摩托車及配件展示交易會在廊坊會展中心舉辦。來自全國二十幾個省市及國外的1000余家客商參展,參會客商三萬余人,為歷屆之最。會上合同交易額達2.5億元,實現了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客商最多、效果最好的目標,期間,中央、省內外各大新聞媒體云集廊坊,對大會進行了集中報道,并對這樣規模的大會由一個民營科技園區承辦給予充分肯定。這兩次會議完全采取市場化、專業化、民營化、國際化的運做方式,以汽摩產業為依托,以拉動行業發展為目的,打破已有的傳統辦會模式,努力探索辦會新方式和新途徑的重要舉措,使招商會議真正成為拉動一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兩屆摩配交易會進一步提升了河北省、廊坊市和大城縣在國內、國際的影響和形象,進一步把大城、廊坊、河北推向了全國,推向了世界,為大城在更寬的領域,更高的層次與外界開展交流與合作架起了新的橋梁。
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大城工業園區工委、管委贏得了黨員干部及群眾的信任,促進了黨群、干群關系,既維護了園區穩定,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目前,園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