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培育“大智能”創新體系,提升新區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日前,“2017年濱海新區智能制造領域專利實操培訓班”在空港北京大學創業營天津基地舉辦。60余名新區科技企業、研發機構代表參加了培訓。實際上,記者采訪了解到,新區智能制造產業正在加速推進,向集群化發展,產業鏈條初步形成。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濱海新區將以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成為主導,先進制造功能達到新水平。預計到2020年,濱海新區先進制造業將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70%以上。
大項目拉動小企業升級
2011年,海爾集團斥資50億元打造海爾(天津)創新產業園,繼LED項目和波輪洗衣機項目之后,海爾智能制造平臺項目將于2018年在這里問世。這也是海爾集團立足天津,打造智能制造產業基地的重要舉措。“這個平臺我們聚焦海爾一些核心能力的輸出,能夠支持整個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整合了海爾的智能制造能力,整合和海爾社群的數字營銷能力,同時也結合了海爾十幾年的企業管理能力,從制造、營銷、管理三個角度來支持數字化的企業的升級轉型。”海爾集團首席信息官兼首席數據官殷皓表示。
可以說,海爾智能制造平臺項目的投入運行,不但能夠提高企業自身的智能制造水平,也將為周邊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此外,本市將與中國工程院、南開大學在新區聯合共建中國人工智能戰略發展研究院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時在新區設立中國智能科技產業聯盟,建立智能科技產業創客基地。
按照《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推進“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定位,新區采取多項措施,著力提升智能制造產業水平,打造產業鏈條。濱海新區工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是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廣泛吸引國際知名專家團隊、國際知名企業,開展廣泛交流和合作。二是爭取國家人工智能2.0重大專項在濱海新區布局,爭取設立市級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積極布局智能科技產業。三是積極謀劃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通過深化中歐國際合作,建設中德高端裝備產業基地、中歐航空制造產業基地、中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等五大基地。四是與賽迪研究院共同推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中心建設,雙方將在智能制造領域重點打造國家級創新平臺,組織開展國家及智能制造產業園區投資、建設、招商引資和商業化運作。
據介紹,新區智能制造產業鏈條初成,向集群化發展。霍尼韋爾、西門子、歐瑪執行器等世界知名智能制造企業紛紛落戶;太原重工、中船重工、長城汽車等傳統制造企業正在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深之藍海洋設備、筑高機器人等各具特色的新一代智能制造企業不斷涌現,形成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優勢產業鏈。
未來新區還有哪些抓手?
那么,在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進程中,新區還應做好哪些準備呢?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認為,智能領域是一個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將來會涉及到社會倫理、社會道德這方面的學科。天津有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應該把怎么打造復合型的人才,也作為未來的發展的重要抓手。“天津很多大學,都可以比如說跟一些智能制造企業,這樣能及早的了解企業的需求,通過共同設立研究項目,來培養專業的人才。”
徐曉蘭還表示,天津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駕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基礎和優勢。天津擁有港口,未來隨著電子商務發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物流業也持續快速發展,智能物流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將產生巨大價值。
賽迪顧問研究員指出,近年來,“工業4.0”引出智能制造概念,迅速席卷各行各業。它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方式,重構了整個價值鏈。對于天津尤其是濱海新區來說,這里是制造業的高地,向智能制造轉型有優勢、有基礎、有條件、有資源,更是一條必由之路。
張桂華透露,依托產業配套、科研資源、市場空間、人才隊伍、政策優勢,下一步,濱海新區將結合《中國制造2025》,爭取國家人工智能2.0重大專項在新區布局,設立市級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并以臨港經濟區智能裝備產業園為核心,謀劃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建起國際合作新平臺。